《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4-6_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十八卷
成书年代:宋淳熙元年(1174年)
成书作者:陈言
古籍概述:创立“三因极一”学说,据此论述内、外、妇、儿各科疾病,审因精当,辨治详明。
古籍介绍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十八卷   宋 陈言 撰  元刻本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是宋代医家陈言编撰的一部病因学著作。

陈言(1131-1189年),字无择,号鹤西道人,以字行,青田鹤溪(今属浙江)人。长期居住温州,行医济世。他精于方脉,医德高尚,医术精良。宋淳熙元年(1174年)撰《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创立“三因极一”学说,据此论述内、外、妇、儿各科疾病,审因精当,辨治详明。

本书原题“三因极一病源论粹”,现书名为《宋志》所记,简称《三因方》。全书18卷分180门,载方1500余首,计24万字。陈言认为:“医事之要,无出三因”,“倘识三因,病无余蕴”。本书卷一和卷二前半部分为医学总论,并将三因作为论述的重点;卷二下半部分到卷十八列述内、外、妇、儿各科病证,强调临证施治必须审三因之所在,并附治疗方剂。其中相当一部分方剂不见于宋以前医学文献。

陈氏在《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中有关病因理论的启迪下,结合临床实际,详尽地阐述了“三因学说”,指出:“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其如饮食饥饱,叫呼伤气,尽神度量,疲极筋力,阴阳违逆,乃至虎狼毒虫,金疮蹊折,疰忤附着畏压溺等有悖常理,为不内外因。”又指出:“所谓中伤寒暑风湿,瘟疫时气皆外所因。”可见陈氏把六淫之邪、瘟疫时气等列为外因,七情所伤为内因,饮食劳倦以及仆伤虫毒等归为不内外因。并认为,这三种致病因素,既可单独致病,又能相兼为病,彼此并非完全割裂。而且,三因致病后形成的病理产物,如痰饮、瘀血等,又可作为病因导致不同的病证。陈氏注重病因,其目的是为正确地辨证施治,即“分别三因,归于一治”。他指出:“凡治病,须识因。……不知其因,施治错谬,医之大患,不可不知。……治之之法,当先审其三因,三因既明,则所施无不切中。”并把三因理论具体运用于临床各种病证的辨证之中。本书辨治理路主要体现在针对病因以寻求治疗的方法上,旨在说明研究病因对于治疗的重要性。《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赞此书“其文词典雅而理致简赅,非他家鄙俚冗杂之比”。

本书现存主要版本有:南宋刻配补元麻沙覆刻本,元刻本,日宽文二年(1663年)刊本,日光禄六年(1693年)越后刊本,《四库全书》本等。此本为元刻本,今藏国家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