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医宝鉴》朝鲜

7-5_东医宝鉴二十三卷目录二卷(朝鲜)
成书年代:1610年
成书作者:许浚于
古籍概述:本书列述108门,按人体部位系统论述人体生理、病因病理、治则、处方用药、单方等
古籍介绍
《东医宝鉴》朝鲜
东医宝鉴二十三卷目录二卷(朝鲜)   许浚 撰  明崇祯七年(1634年)朝鲜内医院刻本
            
《东医宝鉴》由朝鲜李氏王朝医家许浚于1610年编纂,辑录我国明以前医籍分类而成,内容宏富,在朝鲜医家所编的汉方医著中最负盛名,是中朝医学交流史上的灿烂篇章。

许浚(1546-1615年),汉川人,为许瑜之后裔,字清原,号阳平君。自小拜名医柳义泰为师,1574年经医科科举,准予行医。30岁被任命为太医院医官,成为李朝宣祖的御医,博学广识,医术高明,编纂有《东医宝鉴》、《痘疮集要》、《胎产集要》以及《救急方》等书,在朝鲜医学界享有盛誉。

全书分内景篇四卷、外形篇4卷、杂病篇11卷、汤液篇3卷及针灸篇1卷。本书列述108门,按人体部位系统论述人体生理、病因病理、治则、处方用药、单方等。在内景篇、外形篇、杂病篇中提出的病症总数为1130余种,复方为3626首,单方为915首。在汤液篇中首先说明采药法、干药法、三品的药性、修制法、制药法、汤散丸法、七方、十二剂、斤两升斗、煮药法、服药法、五味药性、气味升降、渍药酒法等,其次论述水部、土部、谷部、人部、禽部、兽部、鱼部、虫部、果部、菜部、草部、木部、玉部、石部、金部等16部1400种药材的形状、性味、采取方法、主治。针灸篇分述经络俞穴及灸法。

该书自1613年初刊以来,在朝鲜、中国、日本等国有30余种不同版本,广泛流传于亚洲各地。该书主要引用或选摘中国明万历以前的中国医书83种,朝鲜医书3种,保存了我国失传的古医书或早期医书,如张仲景、葛洪等医著的某些佚文,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朝鲜版《东医宝鉴》最早的有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朝鲜内医院活字本,即初刻本,又名癸丑本或万历本,此本现藏韩国首尔大学奎章阁图书馆。朝鲜李朝时期由内医院组织,对《东医宝鉴》进行了多次校正刻印,存世的有己亥岭营开刊本、甲戌岭营开刊本和甲戌完营重刊本等。朝鲜显宗三年(1662年)。日本使臣向朝鲜索取《东医宝鉴》,后于1724年重新校正刊行,此即日本享保九年甲辰(1724年)大阪书林刻本,又称京都本。中国最早的刊本为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璧鱼堂沃根园刻本。

此本为明崇祯七年(1634年)朝鲜内医院刻本,今藏国家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