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垣十书》是一部医学丛书,编辑者不详,收录宋、金、元医家著作10种,故题名十书。其中李杲所著三书是研究中医补土学派的重要著作。
李杲,字东垣,晚号东垣老人,金代真定(今河北正定)人。是中国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氏宗《内经》法,师仲景心,勤于临床,生平著述颇丰,《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和《用药法象》等均为其代表作。李氏开创内伤脾胃学说之先河,为补土学派的代表人物。
《东垣十书》中收录李杲3部著作。其中,《内外伤辨惑论》,又名《内外伤辨》,成书于1247年,分上、中、下3卷,凡26论,是李氏晚年论定之作。上卷有辨阴证阳证、辨脉、辨寒热等13篇有关辨证要论,世称“内外伤十三辨”。卷中和卷下则结合具体方药论述以饮食劳倦为主的内科疾病的证治。全书重点阐述对内伤病的独到见解和内外伤辨证要点,以及治疗大法、具体方药。对于饮食劳倦,虚人感冒,提出主用补中益气汤,取补土生金、升清降浊、阴阳生化之法。反映了李氏从脾胃论病,补土敦脾的学术特点。此书是补土学派的重要著作之一。
《脾胃论》成书于1249年,全书分上、中、下3卷,有医论38篇,方论63篇。全书崇
《内经》
“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的宗旨,以“人以胃气为本”的思想为基础,着力阐发“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病机理论,倡导培补脾土、潜降阴火的治疗理念,形成较为系统的脾胃内伤病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上卷详细阐述了脾胃的生理功能和病机特点,以及脾胃在发病学上的认识意义,论述各证治疗之法;中卷以专题阐发气运盛衰、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等理论,并详述调中益气汤、补中益气汤等补脾胃诸方的主治应用、随症加减配伍;下卷着重论述脾胃虚损与其他脏腑、九窍的关系,及治疗湿热成痿、饮酒过伤等证诸方和有关治验。
《兰室秘藏》成书于1276年,全书共3卷,计21门,载医论21篇,列方280余首,包括内、外、妇、儿、五官临床各科,是东垣学说的具体应用。集中体现了“土为万物之母,脾胃为生化之源”的宗旨,李氏认为多种病证的发生均与内伤脾胃有关,强调治疗应以脾胃为本。所列诸方,如补中益气汤、清暑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法度谨严,疗效彰著,均为后世常用的名方。对于后世研究东垣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具有较高参考价值。
李东垣补土理论的核心是“脾胃内伤,百病由生”。他强调运用辨证论治的原则,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不可犯虚虚实实之误,这使得李杲补土理论更加完善,并得到其弟子王好古、罗天益等人的继承发展。对中医学术的发展,尤其是温补学派的形成影响很大。
《东垣十书》中的另外七书,一为宋代崔嘉彦撰《脉诀》一卷,称经李杲批评。另《汤液本草》三卷、《此事难知》二卷为元代王好古所撰,其学也出于李杲一门,为补土学派的重要著作。其余如元代朱震亨撰《格致余论》一卷、《局方发挥》一卷,元代王履撰《医经溯洄集》一卷,元代齐德之撰《外科精义》二卷的著述则与李氏之学渊源有别。因此《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是“虽其名为东垣之书,实则无所取。盖书肆刊本,取盈卷帙,不计其名实乖舛耳”。
此本为明嘉靖八年(1529年)辽藩朱宠滚梅南书屋刻本,是现存最早版本。此书影响很大,其后又有多家刊刻,今存有明嘉靖十七年(1589年)詹氏进贤书堂刻本、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周曰校刻本、明书林杨懋卿刻本、明吴门书林德馨堂刻本等。另有明敦化堂刻本、明隆庆二年(1568年)曹灼刻本等又在原有的十种医书后增附了元代王好古撰著的《医垒元戎》、《癍论萃英》二种。清代仍不断有人刊刻,现存清刻本十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