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德文名Die chinesische Medizinzu Beginn des XX.Jahrhunderts und ihr historischer Entwicklungsgang(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医学及其发展历程),是德国人许宝德于1927年初在湖南益阳完成的一部著作,主要介绍中国传统医学从古代直至20世纪20年代的发展状况。
许宝德(Franz Hübotter,1881-1967年),医学和哲学博士,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1918年)曾任德军军医,战后在日本南部驻留4年后,以挪威医院副主任医师的身份来到湖南益阳信义医院。许宝德曾师从三位优秀的欧洲汉学家即沙畹(Eduard Chavannes)、顾路柏(Wilhelm Grube)和孔好古(August Conrady),他既通医术又懂中文,是西方研究东方医史的先驱。其著述和译作颇丰,早在1913年即已出版《古代中国名医师》、《寿世编:中国古代的接生术》等,后期还翻译了
《针灸甲乙经》等。许宝德在《中华医学》前言中提到,他翻译了《古今图书集成》中除评论之外的有关中医脉学的重要著述和篇章部分内容,相关手稿保存在当时的普鲁士皇家图书馆(今德国国家图书馆)手稿部。许宝德回国后在柏林大学任教,因此成为最先把中医搬上德国大学课堂的学者。
该书包括前言、参考书目、中医姓名索引、解剖学、生理学、人体宏观与微观循环的关系、疾病、法医、医院、医生地位、人体器官图、中医诊断术和中医疗法几个部分,比较全面地介绍了中国医学有史以来各个方面的发展。前言系作者本人所作,从中可以了解其医学及汉学经历、探寻其对中医的认识与态度。参考书目列举了欧洲及中日有关中国医学的重要著作,从
《黄帝内经》、
《神农本草经》直至20世纪20年代的中文著述,可知作者阅读相当丰富。索引部分列举了历史上著名的中医123位。
许宝德治学严谨,不但细读了他所研究的中国文献,也参考了有关中国医学的欧洲文献。在翻译到有可能引起误解的地方,他通常会附上相应的中文表述。对原有评论部分的有些内容进行了扩充,有些则重新编写,并附上相应的中文参考书目。许宝德在翻译《濒湖脉学》中27种脉象时,只是选择重点翻译,尽可能清晰简明地介绍各个脉象。翻译的同时还附有自己的看法,如翻译
《难经》第60篇时标注:“此处参见
《灵枢》第24篇。”
《中华医学》于1929年由当时与法国《通报》齐名的汉学杂志德国《泰东》(Asia Major)杂志出版社出版,收入其“中国文库”第一册。它是20世纪上半叶德国乃至欧洲地区出版的为数不多的有关中医的优秀著作之一。其中《濒湖脉学》、《难经》和《脉决》德文译文均属于较早的欧洲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