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帝国全志》法

7-9-1_中华帝国全志(法)
成书年代:1735年
成书作者:杜赫德
出土地点:不详
古籍概述:此书内容涉及中国的地理、历史、政治、宗教、经济、民俗、物产、科技、教育、语言、文学等各个领域,共分4卷。
古籍介绍
《中华帝国全志》(法)


中华帝国全志(法)   杜赫德(Jean-Baptiste Du HaIde)  著  法国巴黎 1735年

《中华帝国全志》,全称《中华帝国及其所属鞑靼地区的地理、历史、编年纪、政治和博物》,该书被誉为“法国汉学三大奠基作之一 "。  

杜赫德(Jean-Baptiste Du HaIde,1674-1743年),法国耶稣会神父,著名汉学家。杜赫德虽然一生从未踏上中国国土,但对中国文化与历史非常着迷。他收集了大量在华耶稣会士有关中国的通信、著作、研究报告等,精心选编著成此书。该书一经出版,即轰动了整个欧洲,先后被译成英文、俄文和德文等出版发行。  

该书1735年在巴黎首刊,共2500页,可谓皇皇巨著。此书不仅是耶稣会士报告的分类汇编,也是18世纪上半叶欧洲有关中国知识的总汇,一直到19世纪“都是欧洲关于中国知识的标准著作”。此书内容涉及中国的地理、历史、政治、宗教、经济、民俗、物产、科技、教育、语言、文学等各个领域,共分4卷。其中第三卷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本草纲目》的作者、成书过程、书的主要内容以及书的价值,并进一步说明了《本草纲目》的分类法,对其16部、60类本草都一一进行了介绍。选译了人参、茶、象、骆驼、海马、麝香、冬虫草、大黄、阿胶、当归、白蜡、五倍子、鸟臼木、三七等十数种药品。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因此而为法国学者所认识。以后又随着《中华帝国全志》英文、德文、俄文本的出现,被介绍到欧洲各个国家,引起了欧洲学者越来越大的兴趣。作为《本草纲目》的第一个法文节译本,《中华帝国全志》在其西传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华帝国全志(法)英文版   杜赫德(Jean-Baptiste Du HaIde)  著  理查德•布鲁克斯 译  英国伦敦 1741年

此后,法国著名汉学家雷慕沙(Jean Pierre Abel Remusat,1788 -1832年)在他的《论中国人的舌苔诊病》(Dissertaio de Glosso-semeiotice, rive de signis morborum quae e lingua sumuntur, praesertim apud Sinenses,1813年)和《中医历史研究》 (Recherches historiques sui la medicine des Chinois,etc.1813年)两部著作都曾对《本草纲目》进行了研究和介绍,进一步促进了该书在欧洲的传播。于是,在欧洲研究《本草纲目》的人日益增多,较为著名的如英国汉学家丹尼尔•韩伯里(Daniel Hanbury,1825-1875年)的《中国本草备注》(Notes on Chinese Materia  Medica,1862年)和《药物学与原植物学论丛》(Science Papers,Chiefly Pharmacological and Botanical,1876年),后者有一半内容是介绍《本草纲目》。20世纪初叶,英国人伊博恩(Bernard Emms Read,1887-1949年)经多年潜心研究,将《本草纲目》卷八至三十七、卷三十九至五十二共44卷译成英文并加以阐介,其译文精当,值得称道。  

自《本草纲目》第一个法文节译本问世270多年以来,西方学者从未中断过对它的研究。这部《中华帝国全志》即是《本草纲目》乃至中华医药文化西渐的有力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