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物药具
历代名医
医药典籍
百年老号
藏品阁历程
关于我们
《串雅》
关闭
返回上一级
《串雅》
成书年代
:清咸丰九年(1859年)
成书作者
:赵学敏
古籍概述
:《串雅》分《串雅内编》和《串雅外编》,是清代医家赵学敏根据民间走方医经验编撰成的医学专著,对研究民间医疗经验具有重要意义。
古籍介绍
MORE+
《串雅》
串雅内编四卷 清 赵学敏 编 清咸丰九年(1859年)杭城罗文显刻本
《串雅》分《串雅内编》和《串雅外编》,是清代医家赵学敏根据民间走方医经验编撰成的医学专著,对研究民间医疗经验具有重要意义。
赵学敏
(约1719-1805年),一说字依吉,号恕轩,钱塘县(今浙江杭州)人。清代著名医学家。他博览群书,对天文、历法、术数、方技、医药、卜算等书籍多有涉猎。著作宏富,包括药书、本草、养生、祝由、眼科、炼丹及民间走方医疗法等多方面的内容。著有《医林集腋》、《养素园传信方》、《祝由录验》、《囊露集》、《本草话》、《串雅》、《花药小名录》、《升降秘要》、《摄生闲览》、《药性元解》、《奇药备考》、《本草纲目拾遗》等,今仅存《串雅》和《本草纲目拾遗》两种。
串雅外编四卷 清 赵学敏 编 清常熟周左季抄本
此书撰写者不详,依文本内容推测,当是元、明之际生活、居住在北京一带的穆斯林医学家。
《串雅》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有关民间走方医的专著。走方医又名铃医、草泽医、走医。他们多以游乡串户、看病卖药为生,服务于下层平民。走方医虽然经过长期实践,积累了许多民间防治疾病的经验,但却被“正统”儒医所轻视。赵氏在《串雅•原序》中感叹走方医社会地位低下的同时,高度评价走方医的经验,他认为“顶、串诸术,操技最神,而奏效甚捷”。所用药物“山村、僻邑仓卒即有”。治法具有“简、验、便”的特点。还指出走方医“治外以针刺、蒸、灸胜,治内以顶、禁、截胜”。书中记录走方医常用的内治、外治、杂治、顶药、串药、禁药、奇药、针法、灸法、贴法、熏法、洗法、吸法、取虫等治病技术,也记载了有关药物伪品、制法、食品、杂品等情况,揭示了走方医行医所用的简便治法及药物炮制、作伪的内幕。这些资料不仅为研究走方医这一民间行医群体提供了第一手材料,也为中医药学提供了许多新的民间秘方,因此赵学敏认为走方医绝非“小道”.而是中医药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串铃买药图
《串雅内编》四卷,介绍了走方医的截、顶、串的三种治疗方法,记载了许多民间验方,如用五倍子研末填脐中,治疗盗汗;荸荠汁滴眼,治疗红眼睛;吴茱萸研末醋调贴敷涌泉,治疗咽喉炎;刀豆子烧灰冲服,治疗呃逆不止等。这些单方在临证一直沿用,且疗效肯定。
《串雅外编》四卷,主要介绍民间防病经验和急救法。如溺水用骑牛法,解药毒用防风,昏厥症用放血法等疗法。此外,还记载了很多民间外法经验,如用针法治疗猢狲痨,用灸按治疗霍乱(绞肠痧),用熏法治疗鹅掌风,用贴法治疗小儿赤眼,用蒸法治疗风湿病,用洗法治疗冻疮,用吸法(吹鼻法)治疗急惊风等疗法,具有用药安全、疗效显著的特点。
本书成书于18世纪50年代,其后多有刊刻传抄。此《串雅内编》为清咸丰九年(1859年)杭城罗文显刻本,《串雅外编》为清常熟周左季抄本,今均藏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