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

1-10-1_仲景全书二十六卷
成书年代:公元200年~210年左右
成书作者:张仲景
古籍概述: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它系统总结了汉朝及其以前的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的专注。
古籍介绍
《伤寒杂病论》        

仲景全书二十六卷   汉 张机(仲景)等 撰  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赵开美刻本

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一作《伤寒卒病论》)是我国早期的医学著作,也是影响临床各科的代表性医学典籍。

          
伤寒明理论三卷方论一卷   金 成无己 撰  宋刻本

东汉建安年间,伤寒、疫病流行,张仲景的宗族死亡人数达三分之二,其中伤寒病(包括多种疾病)十居其七。张氏乃“勤求古训,博彩众方”,参阅《黄帝内经》《难经》、《阴阳大论》、《胎胪药录》、《汤液经法》等古医籍的基本理论,参考当时医家的成就,结合自己的经验,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于建安十年(206年)撰成《伤寒杂病论》十六卷,确立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辨证论治原则,使中国医学的基础理论与临证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兵燹战乱,是书散佚,经后人搜集整理,其主要内容存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中。

张仲景注解伤寒百证歌五卷   宋 许叔微 撰  元刻本

《伤寒论》全书共10卷,以论述伤寒感邪、热病为主,阐述了伤寒六经病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系统介绍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要俱全,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论治的规范。




伤寒要旨一卷药方一卷 

 
 伤寒要旨一卷药方一卷   宋 李柽 撰  宋乾道七年(1171年)姑孰郡斋刻本

《金匮要略方论》简称《金匮要略》或《金匮》,3卷,共分25篇,选方262首。书中阐介的病症颇多,又以内科杂病为主,并介绍很多具有实效的治疗方剂。此外,《金匮要略》还载述了急救猝死、脏腑经络病脉及饮食宜忌等。

在成书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伤寒杂病论》未得到广泛流传,该书的传本曾一度失散,后经西晋王叔和收集整理,编成《伤寒论》十卷、《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至北宋,校正医书局王洙从古传本《金匮玉函要略》三卷的蠹简文章重予编校整理,取其中以杂病为主的内容,略去伤寒部分,再将之编订整理为三卷,定名为《金匮要略方论》。

北宋治平二年(1605年),经校正医书局孙奇、高保衡、林亿等系统整理、校订、刊行,《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伤寒论》的注本始于宋代,《金匮要略》的注本则始于元代。明万历年间,当时的著名藏书家赵开美在名医沈南昉处得到宋本,将张仲景《伤寒论》十卷、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十卷、宋云公《伤寒类证》三卷、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三卷合刻成《仲景全书》,从而该书得意广泛流传。此本为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赵开美刻本,基本保持了宋本原貌,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