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涓子鬼遗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外科学专著。该书系统总结了两晋南北朝时期外科学的主要成就,并记载了很多战伤的救治情况,被誉为我国最早的一部军事外科医学著作。
《隋书 · 经籍志》著录该书为10卷。据说是书为晋末
刘涓子在丹阳郊外巧获“黄父鬼”所遗之书,经刘涓子后人传与南齐龚庆宣手中,龚氏将它重新整理,编订为五卷,并撰写序言,详述其缘起。今存宋刻本即为龚氏编订的五卷本。
宋代以后存有两种残本。其一为题《刘涓子鬼遗方》的五卷本,流传较广,系南齐 · 龚庆宣重新整理而成者。即宋刻五卷本,至今犹存。全书主要论述有痈疽、外伤、疮疖、湿疹、瘰疬、疥癣以及其他皮肤疾病等。卷一用问答形式总论中医外科学痈、疽两大病证的鉴别和诊断;卷二集中描述金疮等外伤的救治,共列诊疗刀箭伤及跌打损伤的处方31首;卷三、卷四论述了痈疽的内治法,治疗方剂中正确运用多种杀菌消毒药,配合使用外洗,外敷软膏、膏药等外治方法;卷五论述皮肤疥癣的治疗。最后附《刘涓子治痈疽神仙遗论》。此书共载方140余首,其中治疗痈疽的方剂有100余首,对痈疽的辨证论治尤详。该书内容主要源于《
灵枢 · 痈疽》,基本反映了两晋南北朝时期外科医疗技术发展的概貌。
其二为题《刘涓子治痈疽神仙遗论》的一卷本,内容主要是痈疽证治。此外,1902年,新疆吐鲁番出土唐写本《刘涓子鬼遗方》残叶,被劫往德国。据卷中所题“刘涓子鬼方卷第九”、“刘涓子、甘伯济治秣陵令已用省验方卷十”知是早期十卷本,反映其早期流传形态。惜原件毁于二战,幸有王重民所摄照片存世,保存在国家图书馆。
此宋刻本,曾经清代藏书家汪士钟艺芸精舍、瞿氏铁琴铜剑楼收藏,今藏国家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