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宗金鉴》

6-6-2_御纂医宗金鉴编辑外科心法要诀十六卷
成书年代:清乾隆七年(1742年)
成书作者:吴谦、刘裕铎等
古籍概述:《医宗金鉴》为御制钦定的太医院教科书,是清代乾隆年间政府组织编写的一部大型医学丛书。
古籍介绍
《医宗金鉴》
御纂医宗金鉴九十卷   清 吴谦 刘裕铎等 辑  清乾隆刻本
            
《医宗金鉴》为御制钦定的太医院教科书,是清代乾隆年间政府组织编写的一部大型医学丛书。

《医宗金鉴》由时任太医院右院判的吴谦等任总修官主持编撰。吴谦(1689-1748年),字六吉,安徽歙县人。官至太医院院判,供奉内廷。与张璐喻昌并称清初三大名医。乾隆年间,皇帝敕编医书,太医院使钱斗保奏请“发内府藏书,并征集天下家藏秘籍及世传良方,分门聚类,删其驳杂,采其精粹,发其余蕴,补其未备,编书二部。其一小而约,以便初学;其一大而博,以为学成参考”。后为速成,改为只编一部。于是命吴谦与同官刘裕铎为总修官主持编撰,又挑选精通医学兼通文理的70多位纂辑官员共同参与,选取历代各家论述之长,系统整理。其中《订正伤寒论注》十七卷和《订正金匮要略注》八卷为吴谦自撰。该书前后历时3年,于乾隆七年(1742年)编写完成,乾隆皇帝赐名《医宗金鉴》。《医宗金鉴》完成后,其编修者受到朝廷奖赏,据丁继民《铜人始末》一书记载,“各按原职加一级外,特赏铜人像一个,是书一部.以资鼓励。”乾隆十四年(1749年)此书被定为太医院教科书。《医宗金鉴》的编纂从全国收书。规模之大,涉面之广,在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御纂医宗金鉴编辑外科心法要诀十六卷   清 吴谦 刘裕铎等 辑  清乾隆内府稿本

该书共90卷,15个分册。包括《订正伤寒论注》十七卷、《订正金匮要略注》八卷、《删补名医方论》八卷、《四诊心法要诀》一卷、《运气要诀》一卷、《伤寒心法要诀》三卷、《杂病心法要诀》五卷、《妇科心法要诀》六卷、《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六卷、《痘疹心法要诀》六卷、《幼科种痘心法要旨》一卷、《外科心法要诀》十六卷、《眼科心法要诀》二卷、《刺灸心法要诀》八卷、《正骨心法要旨》四卷。

内容囊括了上自春秋战国,下至明清时期历代医书的精华,图说、方论俱备,并附歌诀,便于记诵,方便医者使用,为后世医家所推崇,流传非常广泛。书中对中医的辨证、诊断、经络、脉象、针灸、运气、方剂、药物等学说均分门聚类加以论述,对内、外、儿、妇、正骨等病证及治疗方法予以详尽解说,内容丰富实用,取材全面广泛,论证周详缜密,是对中国传统医学基本理论、临床经验的系统整理和总结。  

据《中国中医古籍总目》统计,现存《医宗金鉴》的版本有清乾隆七年(1742年)内府稿本残卷及清乾隆武英殿聚珍本、《四库全书》本等50余种,由此可见此书对后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