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昌(1585-1664年),字嘉言,南昌府新建县(今江西南昌)人。《清史稿》赞其“才辩纵横,不可一世”。喻氏幼年聪敏,治举子业,博通经史诸子百家之学,明崇祯三年(1630年)应江西乡试,考中副榜贡生,继而北上入京国子监就读。在上书请求崇祯皇帝征诏,谏言救国救民之道而不得之后,无心仕途,于是南归乡里。中年以后致力研习医学,据《靖安县志》载,喻昌“居靖安最久,治疗多奇中,户外之履常满焉”。其医名远振,与
张璐(字璐玉)、
吴谦(字六吉)并称清初三大名医,著有《尚论篇》、《尚论后篇》、《医门法律》、《寓意草》等。
《医门法律》全书6卷,卷一为总论,申明中医望、闻、问、切治法和临诊辨治之律,卷二至六设病证计14门,每门分论、法、律、方4部分,“论”为病因病机分析,“法”讲治疗之术及运用机变,“律”警示医者误诊的原因及过失责任,“方”为该门经验备选之方治。
是书为中医辨证施治制定“戒律”,其主要学术价值有:
(1)祖述经典,继承发扬仲景学说。喻昌学术思想直接导源于
《黄帝内经》和仲景学说,他倡导从医者应以《内经》为理论基础,在临床实践中,外感遵
《伤寒》,内伤遵
《金匮》,在弘扬与发展
仲景学说上作出了重要贡献。
(2)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经典理论。喻昌学本《内经》,用本“仲景”,但在临床实践中,敢于修订古典著作中的不足,对经典理论多有开拓。如他在《医门法律•秋燥论》中对六淫之一的“秋燥”进行了详细的辨论与阐发。并创拟了经典名方“清燥救肺汤”,丰富和发展了秋燥的辨证论治。再如,喻氏开创的“逆流挽舟”法治疗痢疾,为治疗痢疾又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思路。
(3)择善而从,博采撷取真知菁华。《医门法律》中虽然推崇仲景学说,但不墨守,对后世医家临床经验的撷取也是十分广泛的,尤其是研讨金元医家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尤勤。择其善者从之,不善者辩之。告诫学者不可囿于一家之言。
(4)针砭时弊,规范警醒医界俗套。此书既是规范医疗辨证施治的准绳,又是警醒医界流弊的科律。既阐发内伤杂病辨证论治法则,又辩驳医界误治俗套。评古论今,才辩纵横,从这些律条可以看出喻氏的真才与苦口,谆谆告诫为医者切莫从俗而流、操术误人。
《医门法律》在中医学界影响深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盖古来医书,惟著病源治法,而多不及施治之失,即有辨明舛误者,亦仅偶然附论,而不能条条备摘以咎,昌此书专为庸医误人而作……亦可谓思患预防,深得利人之术者矣。”据《中国中医古籍总目》统计,《医门法律》先后刊印过40余个不同的版本,更可反映出该书流传之广,影响之大,实用价值亦自不待言。此本为清顺治葵锦堂刻本,今藏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