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方》即唐代名医
孙思邈编撰的《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的合称,属方书类著作。对于《内经》以后至唐初的医药资料和临床经验做了系统的记载和总结,起到了上承汉魏,下接宋元的历史作用,是中医学伦理学的基础,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孙思邈(约581-682年),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究心于老、庄及百家之学,亦通佛家经典。由于幼年多病,常求医问药,家资几近耗尽,于是博览医籍,精研医术,以医道见长。淡薄仕途,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在位期间,都曾邀其入朝做官,皆被婉言谢绝。他一边行医,一边采药,广泛搜集单方、验方和药物的使用知识,在方剂学、药物学研究方面颇有成就,且医德高尚,不论贵贱贫富,皆如至亲之想。其用药如神,所活甚众,后世尊称他为“药王”。一生著述颇多,其中《千金要方》三十卷、《千金翼方》三十卷大行于世,流传至今。
《备急千金要方》三十卷,成书于唐永徽三年(652年)。自序以为“人命至重,有贵干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名日“千金”。是感于当时的方药本草部秩浩繁,仓卒间求检不易,乃博采群经,删繁去复,并结合个人经验而撰成。
本书内容包括医学伦理、本草、临证各科等,共计2321门,合方论5300余首。卷一医学总论及本草、制药等;卷二至四妇科病;卷五儿科病;卷六七窍病;卷七至十诸风、脚气、伤寒;卷十一至二十系按脏腑顺序排列的一些内科杂病;卷二十一消渴、淋闭等症;卷二十二疔肿痈疽;卷二十三痔漏;卷二十四解毒并杂治;卷二十五备急诸术;卷二十六至二十七食治并养性;卷二十八平脉;卷二十九-三十针灸孔穴主治。
书中既有诊法、证候等医学理论,又有内、外、妇、儿等临床各科;既涉及解毒、急救、养生、食疗,又涉及针灸、按摩、导引、吐纳。其妇、儿科专卷的论述,奠定了宋代妇、儿科独立的基础;其治内科病提倡以脏腑寒热虚实为纲,与现代医学按系统分类有相似之处;其中将飞尸鬼疰(类似肺结核病)归入肺脏证治,提出霍乱因饮食而起,以及对附骨疽(骨关节结核)好发部位的描述、消渴(糖尿病)与痈疽关系的记载,均显示了相当高的认识水平;
孙思邈总结出许多宝贵经验,如水肿病人须注意忌盐,创造用葱管导尿法治疗尿闭,提出“阿是穴”和“以痛为腧”的取穴法,用动物的肝脏治疗夜盲症,用羊的甲状腺治疗地方性甲状腺肿,用牛乳、豆类、谷皮等防治脚气病;在养生方面,他将儒家、道家以及外来古印度佛家的养生思想与中医学的养生理论相结合,提出许多切实可行的养生方法。
《千金翼方》三十卷,作者集晚年近三十年之经验,以补早期巨著《备急千金要方》之不足,故名翼方。书中辑录189门,药物800余种,选录《千金要方》未载的古代方剂2900余首。卷一至四论药物,引录《唐本草》的大部分内容,卷五至八系妇人疾病;卷九至十论述伤寒;卷十一为小儿病;卷十二至十五阐述养生长寿。集中体现了古代延年益寿学说同防病、治病相结合之特色。卷十六至二十五论述中风、杂十二症病证名;卷二十六至二十八系针灸;卷二十九至三十为禁经,其中虽有禁咒之术,但亦不乏心理疗法内容。
书中内容涉及本草、妇人、伤寒、小儿、五官、养性、补益、中风、杂病、疮痈、色脉以及针灸等各个方面。尤其可贵的是,书中将晋唐时期已经散逸民间的
《伤寒论》条文收录其中,单独构成九、十两卷,竞成为唐代广为流传的《伤寒论》传世版本,故学术界又称此本为“唐本”《伤寒论》。
北宋时期校正医书局对其传本予以校正,并刊行全国。我国自宋迄今刻印、影印近二十版次。《千金翼方》后来在明代以前失传了。明朝大德年间,刻了一个本子《千金翼方》,这个本子在中国丢失了,传到了日本,日本还保存着明代大德年间那个古抄本。后来从日本,把大德刻本又引进了中国,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出版,人民卫生出版社50年代影印的《千金翼方》,它是从日本引进来的。日本除珍藏有中国六种刊本外,尚有日本翻刻的两种较好版本,现存版本中,以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
王肯堂刻本最佳。
王肯堂(1549-1613年),金坛(今江苏金坛)人,字宇泰,官至福建参政。他广泛收集历代医药文献,结合临床经验,编著及刊刻多种医书,保存了许多有价值的医药资料。
《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书问世后,备受世人瞩目,甚至漂扬过海,广为流传。日本在天宝、万治、天明、嘉永及宽政年间,都曾经出版过《千金要方》,其影响可见一斑。此元刻本《备急千金要方》和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
王肯堂刻本《千金翼方》皆为存世的早期版本,分藏于国家图书馆、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