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类案》

6-14-2_名医类案十二卷
成书年代:明嘉靖三十七年(1549年)
成书作者:江瓘
古籍概述:江氏对历代名医医案进行广泛搜集,上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下至明代有关文献,靡不详加搜罗,精心遴选,历时20载,撰成《名医类案》。
古籍介绍
《名医类案》

名医类案十二卷   明 江瓘 编辑  明万历十九年(1591)刻本
            
《名医类案》为明代著名医家江瓘编辑,草成于明嘉靖三十七年(1549年),书未刊成,江瓘去世,其子应元、应宿编次补遗,首刊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该书是我国第一部类编医案专著。

江瓘(1503-1665年),字民莹,歙县(今属安徽)人,明代名医。江氏对历代名医医案进行广泛搜集,上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下至明代有关文献,靡不详加搜罗,精心遴选,历时20载,撰成《名医类案》。该书对开阔后学临诊思路,提高医术,解决疑难疾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名医类案十二卷   明 江瓘 编辑  明万历十九年(1591)刻本

医案又称诊籍、脉案,是医生临诊病人辨证施治的记录。《名医类案》全书12卷,分205门,辑录明代以前历代名医临床验案2405则。其所集医案,时间跨度2000余年,凡经、史、子、集所载名家验例,以及江氏家传方治和医案均类编收载其中。所载病案,主诉翔实,姓名、年龄、体质、症状、辨证诊断、遣方用药等项具备。在编纂过程中不但保持历代医案资料原貌,部分典型病案还附有江氏按语。

卷一主要为伤寒、瘟疫病医案;卷二至六为内伤杂病医案;卷七为五官皮肤病医案;卷八为肛肠、血证医案;卷九至十为外科疮疡病医案;卷十一为妇科医案;卷十二为小儿科医案。每案所录,或详于脉,或详于证,或详于因,或详于治,所叙病因病机清晰,诊断要点明确,辨证遣方,思路明晰。是对明代以前中医医案的全面整理、系统选编。在《名医类案》中记载有相当数量的失治误治医案,部分医案中还记有治疗中失误的过程,对于后学都是弥足珍贵的临证参考资料。

鉴于江氏《名医类案》所选资料尚有缺漏,以后新见医案迭出,清代临床医家魏之瑗又潜心编著《续名医类案》三十六卷,成书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是书“杂取近代医书及史传地志、文集说部之类,分门排纂”,全书分345门,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病症兼备,分类条理清楚,选案广泛,尤以急性传染病治案所占篇幅较多。此书补充并接续了明代《名医类案》,二书合璧,对于深入研究历代名家临证经验、剖析临床诊治得失、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有着重要的价值。

续名医类案三十六卷   清 魏之琇 撰 清 王世雄、杨照藜 同校  清同治二年(1863年)上海著易堂刻本

《名医类案》现存主要版本约有20余种,除明清两代刻本之外,尚有多种日本刊刻本及与《续名医类案》的合刻合印本及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新安鲍氏知不足斋丛书本等。此本为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刻本,为该书最早版本,今藏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续名医类案》为清同治二年(1863年)上海著易堂刻本,今藏国家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