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妥 · 云丹贡布(708-833年),古代西藏地区著名医学家。他曾游历各地,学习各种医药知识,同时勤奋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在广泛汲取《月王药诊》、《紫色王室保健经函》等藏医典籍以及邻国传统医学精华的基础上,经过20多年的艰苦努力,完成了这部藏医学巨著——《四部医典》(又译《医方四续》),藏名《据悉》。到11世纪,经其后代重新编纂增修,流传至今。
《四部医典》对人体生理病因、各种疾病的症状及治疗等做了具体论述。该部巨著的诞生对藏族医药学、蒙古族医药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第一部《总则本》,共6章,以凝练的文笔,严谨地介绍了该书整体框架内容,包括人体生理、病理、诊断及治疗的一般知识;
第二部《论述本》,共31章,详细介绍了人体胚胎发育的过程、人体解剖、养生保健、药物性能、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等;
第三部《秘诀本》,共92章,专门论述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第四部《后续本》,共28章,介绍脉诊和尿诊,各种方剂的配方、功效、用途,以及外治疗法等。
当中原地区进入战国时代,藏族文明早已在雪域高原发轫。在对自然的理解和思考中,在与疾病的斗争中,藏族的先民们在萌生原始宗教世界观的同时,总结出藏医原始理论,最终形成了藏医学的奠基性著作《四部医典》,为藏医学发展和传播树立了丰碑。其理论体系与学术思想不但至今仍指导着藏医学临床与理论,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蒙医学体系的形成。此书带有浓厚的佛教色彩,书中是以药王与五个化身佛相互问答的形式成文,行文为七字句或九字句的诗歌体裁,与中医学奠基巨著
《黄帝内经》中
黄帝与
岐伯问答体例颇有异曲同工之处,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汉、藏之间的文化交流。
《四部医典》不但首次系统阐明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关键在于三大因素:即“龙”(指气、风)、“赤巴”(指火)、“瓦干”(指粘液),“龙”在人体中的功能是维持生命、气血运行、肢体的活动和分解食物等等。“龙”基本分为五种;即:“持命龙”、“下泄龙”、“上行龙”、“平住龙”和“通行龙”。“赤巴”就是胆汁,在人体内的功能是产生和调节体温、保持气色,生智慧、助消化等等。“赤巴”基本分为五种,即,消化赤巴、容光赤巴、行动赤巴、视力赤巴和增色赤巴。“瓦干”即诞液,在人体内的功能是供营养、长脂肪、调皮肤、正常睡眠等。“瓦干”也基本分为五种,即:根基培根、研磨培根、尝味培根、餍足培根和粘合培根。藏医认为,以上三种因素的机能如果在人体内维持了平衡,就出现正常的生理现象。反之,就会产生各种疾病。
提出七大物质基础(即:饮食的精微及血、肉、脂、骨、髓、精)和三种排泄物(即:大、小、汗)。认为人体的五脏六腑,不是孤立的存在物,通过经络与其他器官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人体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有密切关系,各项生理功能随着自然界的变化而受到影响。
而且提出了问诊、望诊和触诊的“三诊理论”和治疗疾病的“四友原则”。触诊主要是切脉。切脉所用部位为腕后高骨下约一寸左右或稍后一些,称之为“寸、甘、恰”。此外,通过观察尿的色泽、泡沫、沉淀、臭味等作为诊断依据,称之为“尿诊”。“四友原则”包括饮食、起居、内服药物、外治等四个方面,说明治病除使用内服药物或外治法外,饮食起居也很重要。
胚胎学是藏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公元七世纪,藏医就开始了对胚胎学的研究,并初步记述了人体的胚胎发育,《四部医典》中详细记述了胚胎发育的整个过程。《五部遗教》之一的《洛本嘎唐》中也记载:“胚胎首先要经历鱼期,其次要经历龟期和猪期”。藏医对人体发育的研究,在许多方面要早于外国学者。
本次展出的国家图书馆藏清雍正十年(1732年)刻本藏文《四部医典•诀窍部》(《秘诀本》),由普宁寺医学院大圣医耶西贝觉资助刊刻,著名的第二世阿佳活佛洛桑丹贝尖参(1708-1768年)作了后序,称此书“如似一个宝物,没有一样是不需要的”。因此,它不但具有重要的版本和观赏价值,在学术上亦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