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4-3_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十卷
成书年代: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
成书作者:北宋太医局
古籍概述:本书十卷,将成药方剂分为诸风、伤寒、一切气、痰饮、诸虚、痼冷、积热、泻痢、眼目疾、咽喉口齿、杂病、疮肿伤折、妇人诸疾及小儿诸疾共14门,788方。
古籍介绍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十卷   宋 陈师文等 撰  指南总论三卷   宋 许洪 撰  增广和剂局方图经本草药性总论一卷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高氏日新堂刻本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系北宋太医局熟药所编制的成药配方书,颁行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是我国第一部成药典,比英国18世纪“药局方”还要早600多年,是世界上最早的成药专书。

      太医局是宋代设置的医事机构,源于唐代太医署,始创于北宋淳化三年(992年)。宋神宗熙宁年间,随着王安石变法的推行,为加强国家对药材供销的控制,熙宁九年(1076年)于太医局下增设熟药所(卖药所),掌管相关事务,是为合剂局的雏形。为了更好的制售成药,济世救疾,元丰年间宋太医局公开向各地医生征集秘方,经试验确有良效者,由熟药所制作并销往民间。由各地征收而来的药方,也被集结编订成册,称为《太医局方》。崇宁年间(1102-1106年)北宋政府正式成立专门的药物售制机构——和剂局,局中拟定的制剂规范,则被称为“和剂局方”。北宋大观初年(1107-1108年),尚书库部郎中陈师文等鉴于以往太医局方均来自鬻药之家、陈献之士,未经审订,难免错误,于是上奏朝廷,继而奉诏参考众本,加以重新刊定,成《和剂局方》五卷。绍兴十八年(1148年),药局改称“太平惠民局”,故《和剂局方》也改称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简称《局方》。在五卷原本的基础上,后经南宋绍兴、宝庆、淳祐;占年递加增补,形成通行的十卷本。

      本书十卷,将成药方剂分为诸风、伤寒、一切气、痰饮、诸虚、痼冷、积热、泻痢、眼目疾、咽喉口齿、杂病、疮肿伤折、妇人诸疾及小儿诸疾共14门,788方。书中详细记述了各方主治、配伍及具体修制法,许多名方,如至宝丹、牛黄清心丸、苏合香丸、紫雪丹、四物汤、四君子汤、逍遥散、肥儿丸等,沿用至今,疗效显著。作为官方组织编写的方书,其收方虽不为众,却集萃前代名方之精华。该书详载各方药物炮制及药剂修合之法,不仅医家可以据此随证选方,甚至普通民众都可依此随方求药,正如元代医家朱震亨所述,此书“自宋迄今,官府守之以为法,医门传之以为业,病者恃之以立命,世人习之以成俗”,故而备受后世学者推崇。

      《和剂局方》后附《指南总论》三卷,撰者许洪,南宋人,以医知名,曾供职于四川总领所检察惠民局,敕授太医助教。嘉定元年(1208年)为《和剂局方》作注并编次《指南总论》三卷,附于《和剂局方》之后刊行,其三卷内容为论述药性及炮制、用药方法。又附《图经本草药性总论》一卷,系从《嘉祐本草》中节选有关内容,采用上图下文体例编辑而成。其中所列玉石、草、木、人、兽、禽、虫鱼、果、米谷、菜等各部分类与《嘉禧本草》相同。

       此书现存最早版本为南宋绍兴年间重修本,今藏日本,《图书寮汉籍善本书目》著录:“《增广校正和剂局方》零本三册,每半叶十一行,行二十一字。现存卷二、三、四卷。”据《经籍访古志》记载:“其书五卷,凡二十一门,录方二百九十七道。”应为现存最接近原本者。除此之外,早期版本现今知见者以元刊本居多。此本为元高氏日新堂刊刻,高氏日新堂为元代福建建安一刻书坊,所刻之书迄今有明确记载者唯有此本。另外,元代还有郑氏宗文书堂刻本等。这两种版本有一定的继承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明、清时期陆续有不同版本出现。此书影响还远播朝鲜、日本。14-15世纪前后,在日本医学界曾经风靡一时,朝鲜王朝亦是高度重视《局方》,朝鲜医学著作中时常可见《局方》的身影。

      此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高氏日新堂本为现存较早又内容较全者,版本及资料价值并存。此本曾藏清代蒋光焴家,有“盐官蒋氏衍芬草堂三世藏书印”、“蒋印光熵”等印。今藏国家医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