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物药具
历代名医
医药典籍
百年老号
藏品阁历程
关于我们
《普济方》
关闭
返回上一级
《普济方》
成书年代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
成书作者
:朱橚
古籍概述
:《普济方》是明初宗室周定王朱橚主持编撰的一部大型官修方书。
古籍介绍
MORE+
《普济方》
普济方一百六十八卷 明 朱橚 撰 明永乐周籓刻本
《普济方》是明初宗室周定王朱橚主持编撰的一部大型官修方书。
朱橚是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五个儿子,明成祖朱棣的胞弟。洪武三年(1370年),他被封为吴王,驻守凤阳。洪武十一年(1378年)改封为周定王,十四年(1381年)到开封任职。朱橚好学能词,博学多才,曾作《元宫词》百章。他政治上比较开明,同时对医学颇有兴趣。有感于国土辽阔,草木蕃盛,于是考证确认可以择食充饥者400余种,并绘插图以说明,以备灾荒之年应用,著成《救荒本草》二卷。他组织一些学者编撰过《保生余录》方书两卷。此外,还与教授滕硕、长史刘醇等共同编撰《普济方》一百六十八卷。
《普济方》原本168卷,共计1960论,2175类,778法,61739方,239图。辑录前代方书约140余种,其中有一半现已亡佚,幸赖《普济方》得以保存。今存明永乐周藩刻本为此书最早版本,惜皆为残帙,所存不足全书十之三四。清乾隆年间,清政府纂修《四库全书》时收入本书,卷数析为426卷,而内容未变。
卷一至五为方脉;
卷六至十二为运气;
卷十三至四十三为脏腑;
卷四十四至八十六为身形,分为头、面、耳鼻、口、舌、牙齿、眼目等9门;
卷八十七至二百七十一为诸疾,分为伤寒、时气、热病等重要疾病及杂治、食治、乳石等共39门;
卷二百七十二至三百一十五为疮肿,分为疮肿、痈疽、瘰疬、瘿瘤、折伤、膏药等项,各种病证首叙医论,次列治法,所载外科治法极为丰富;
卷三百一十六至三百五十七为妇人,分为妇人诸疾、妊娠诸疾、产后诸疾及产难四门;
卷三百五十八至四百零八为婴孩,首载儿科诊断法,次为新生儿护理法和常见病,其中对于痘疹、惊风等病的疗法较为详备;
卷四百零九至四百二十六为针灸,含总论,并载历代著名针灸书的“序例”、“歌赋”,且概述取穴、补泻等法,以及经络腧穴和各种证候的针灸疗法。
本书系统总结了明以前的医疗经验,除了博引历代医书之外,还兼收其他传记、杂说以及道藏佛书等有关医学的记载,不仅在方剂学研究史上有重要贡献,而且保存了不少宋、元时期散佚的著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日:“李时珍《本草纲目》所附方,采于是书者至多。”称此书“采摭繁富,编次详析,自古经方无更赅备于是者”。
本书现存明永乐周藩刻本残卷、明抄本残卷、《四库全书》本以及刘氏远碧楼据《四库全书》抄本等。在我国出版史中,明代的藩府刻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因其使用的底本精良(多为朝廷所赐),加之财力雄厚,往往所刻书的内容与版本俱佳,历来得到版本学家赞誉和收藏家的追捧。此明永乐周藩刻本虽为残帙,其版本及文献价值却不容忽视。此本今藏国家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