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书》

6-4_景岳全书五十四卷
成书年代:不详
成书作者:张介宾
古籍概述:《景岳全书》是温补学派的代表作,取材广泛,议论宏富,理法精要,无论从理论创新,还是临证发挥,都有重要的学术应用价值。
古籍介绍
《景岳全书》
景岳全书五十四卷   明 张介宾(景岳) 撰  请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会稽鲁超刻本
            
《景岳全书》是温补学派的代表作,取材广泛,议论宏富,理法精要,无论从理论创新,还是临证发挥,都有重要的学术应用价值。

张介宾(1563-1640年),字会卿,号景岳,别号通一子,祖籍四川绵竹,因先祖在明朝初期以军功授以绍兴卫指挥,遂举家迁往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张氏出生于环境优厚的官僚世家,自幼聪颖好学,博览经史百家,凡天文、音律、兵法、象数等无不通晓。其父张寿峰先教他读《黄帝内经》,14岁带他进京拜名医金英(字梦石)为师,尽得金氏所传。壮年时从戎幕府,57岁时归乡业医,专心从事临床诊疗,著书立说。他以渊博宏阔的知识和阅历,将经史、天文、术数、堪舆、律吕、兵法等多学科理论运用到医学之中,不仅在中医理论方面很有研究,而且在临床治疗方面亦颇有造诣,成为明代具有代表性的著名医家。《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其持论则谓金、元以来河间刘守真立诸病皆属于火之论,丹溪朱震亨立阳有余阴不足及阴虚火动之论,后人拘守成方,不能审求虚实,寒凉攻伐,动辄贻害,是以力救其偏,……因专以温补为宗。”张氏在学术思想上主张温补,善用熟地和温补方药,故后世又有“张熟地”之雅号。

《景岳全书》是记录了张景岳毕生治病经验和中医学术成果的综合性著作。共64卷,100多万字。全书包括传忠录、脉神章、伤寒典、杂证谟、脉神章、杂证谟、妇人规、小儿则、本草正、外科钤和古方八阵、新方八阵等部分,将中医基本理论、诊断辨证、内外妇儿各科临床、治法方剂、本草药性等内容囊括无遗,全面而精详。书中更首创“补、和、攻、散、寒、热、固、因”的方药八阵分类新法。其自创的《新方八阵》载方186首,是景岳将一生之临床心得,处方体会、用药特长融于一炉。诚如其所言“此其中有心得焉,有经验焉,有补古之未备焉。”

《景岳全书》包括《传忠录》三卷、《脉神章》三卷、《伤寒典》二卷、《杂证谟》二十九卷、《妇人规》二卷、《小儿则》二卷、《痘疹诠》四卷、《外科钤》二卷、《本草正》二卷、《新方八阵》二卷、《古方八阵》九卷、《妇人规古方》一卷、《小儿则古方》一卷、《痘疹诠古方》一卷、《外科钤古方》一卷。该书分为人、道、须、从、性、理、明、心、必、贯、天、人、谟、列、圣、贤、大、德、图、书、宇、宙、长、春等24集,是张氏晚年整理而形成的一部综合性医著,全书倡导温补学术思想,重视先天命门水火。他在书中所阐发的阴阳学说、命门学说对丰富和发展中医基础理论有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其在深入学习和理解《内经》、《难经》的基础上,广泛吸取了唐宋金元以来历代医家有关阴阳、五行、精气、命门理论的论述,对于命门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系统的阐发,不仅明确地指出命门的确切位置,还结合临床实际探讨了命门的生理、病理和病证的辨证施治,充实与发扬了命门理论,是中医学术的一大创新。

该书编成后,明、清时期皆有刊刻,因其学术价值和实用性,被广为传颂。章楠在《医门棒喝》中描述:“尝见诵《景岳》者,其门如市。”此本为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会稽鲁超刻本,今藏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