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

9f0a7e020e4950df414a28c5128c3943
成书年代: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
成书作者:李时珍
古籍概述:一部曾经影响世界科技进步的奇书,它不仅仅是一部药物学专著,其内容还涉及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冶金学、地质学、物理学、化学以及天文学和气象学等领域的知识。
古籍介绍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五十二卷图二卷   明 李时珍 撰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金陵胡承龙刻本
            
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历时27年编撰而成的《本草纲目》,是一部曾经影响世界科技进步的奇书,它不仅仅是一部药物学专著,其内容还涉及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冶金学、地质学、物理学、化学以及天文学和气象学等领域的知识。该书自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起,先后被翻译成日、法、英、德、俄等多国文字,在世界传播,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时珍(1518-1593年),字东璧,号濒湖,湖北蕲州(今湖北蕲春)人。除《本草纲目》之外,他还撰写了《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11部医学著作,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博物学家。

《本草纲目》全书52卷,共计190多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绘制精美插图1109幅,分为16部60类,刊刻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该书所引用的文献上自战国,下迄明朝万历年间,涵盖了2000多年的药物学知识。书中详细记载并考证了1892种天然药物的名称、形态、产地、功效、主治等内容,既修正了此前药物学著作中的谬误,又补充了374种新发现的天然药物。

同时还改进了传统的药物分类法,这种分类法,已经过渡到按自然演化的系统来进行了。每种药物分列释名(确定名称)、集解(叙述产地)、正误(更正过去文献的错误)、修治(炮制方法)、气味、主治、发明(前三项指分析药物的功能)、附方(收集民间流传的药方)等项。全书收录植物药有881种,附录61种,共942种,再加上具名未用植物153种,共计1095种,占全部药物总数的58%。

李时珍在药物分类上改变了原有上、中、下三品分类法,采取了“析族区类,振纲分目”的科学分类。它把药物分矿物药、植物药、动物药。又将矿物药分为金部、玉部、石部、卤部四部。植物药一类,根据植物的性能、形态、及其生长的环境,区别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木部等5部;草部又分为山草、芳草、醒草、毒草、水草、蔓草、石草等小类。动物一类,按低级向高级进化的顺序排列为虫部、鳞部、介部、禽部、兽部、人部等6部。这种分类法,已经过渡到按自然演化的系统来进行了。从无机到有机,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这种分类法明显含有生物进化的思想,受到达尔文的高度重视。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方式。尤其对植物的科学分类,要比瑞典的分类学家林奈早二百年。达尔文在《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一书中,引用了《本草纲目》中关于鸡的七个品种和金鱼家化的资料。因此,《本草纲目》被欧洲科学史家誉为“从中世纪科学向近代科学转型时期,具有近代科学精神的最高水平的古典科学杰作”。

本草纲目五十二卷图二卷   明 李时珍 撰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金陵胡承龙刻本

《本草纲目》广泛涉及医学,药物学,生物学,矿物学,化学,环境与生物,遗传与变异等诸多科学领域。它在化学史上,较早地记载了纯金属、金属、金属氯化物、硫化物等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同时又记载了蒸馏、结晶、升华、沉淀、干燥等现代化学中应用的一些操作方法。李时珍还指出,月球和地球一样,都是具有山河的天体,“窃谓月乃阴魂,其中婆娑者,山河之影尔”。《本草纲目》不仅是我国一部药物学巨著,也不愧是我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正如李建元《进本草纲目疏》中指出:“上自坟典、下至传奇,凡有相关,靡不收采,虽命医书,实该物理。”《本草纲目》不仅记载了16世纪以前中国药物资源,还记载了一些从海外,如波斯、印度及地中海等地区传人的天然药物及其相关知识,《本草纲目》对世界自然科学的进步具有举世公认的贡献。

《本草纲目》是中国医药史上的集大成之作,并在世界上卓有影响。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认为它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中,对李时珍及其《本草纲目》作了这样的评价,“毫无疑问,明代最伟大的科学成就,是李时珍那部在本草书中登峰造极的著作《本草纲目》。李时珍作为科学家,达到了同伽利略、维萨里的科学活动隔绝的任何人所不能达到的最高水平。”直到今天,《本草纲目》仍然是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参考文献,其中记述的宝贵的实证知识有待进一步发掘和升华。

在这部书中,李时珍指出了许多药物的真正效用,如常山可治疟疾,延胡索能够止痛。他还举了日常生活中容易中毒的例子,像用锡做盛酒器,因有毒素能溶解在酒中,久而久之,会使饮酒的人慢性中毒。他在写作中遇到难题时还跑到实地进行观察。如看到旧本草中所说,穿山甲吞食蚂蚁是通过鳞甲来诱捕。他觉得奇怪,认为百闻不如一见,他搞到一只活的穿山甲,仔细观察了它的生活规律后,发现它是用舌头吃蚂蚁。他又解剖了穿山甲的胃囊,发现里面竟有蚂蚁一升之多,于是写下了这段记载。 李时珍就这样认真刻苦,一丝不苟地写下了他的巨著《本草纲目》。由于他在书中批判了水银“无毒”,久服“成仙”“长生”等说法,当时皇帝大臣都信道士们的水银炼丹,所以这部著作大书商们都不敢出版,直到他死后才与读者见面。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李氏家族在金陵胡承龙资助下将《本草纲目》刊行于世,即为“金陵本”,为《本草纲目》的最早版本。此书出版后立即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人们到处传播它,并进行翻刻,成为医生们的必备书籍。后世诸多《本草纲目》版本均在金陵本基础上衍化翻刻而来,是中外一切《本草纲目》的祖本。

《本草纲目》问世之后,版本甚多。据《中国中医古籍总目》统计,所收录的1912年以前的版本有82种之多。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本草纲目》传人日本,并在日本多次翻刻及注释,对日本药物学产生了巨大影响。《本草纲目》在韩国和越南也受到欢迎。18世纪到20世纪期间,它被全译或节译成日、法、英、德、俄等多种文字,广泛流传于世界,成为西方许多领域学者的研究对象。明清出版的《本草纲目》不同版本分别被世界多国图书馆收藏。

目前,金陵本《本草纲目》在国内仅存有3部,分别存于上海图书馆、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及洛阳白河书斋。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藏本原由上海名医丁济民先生(1912-1979年)所藏,后于20世纪60年代被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购进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