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条辨》是一部全面、系统总结与阐介温病因证脉治,理法方药兼备的温病学集大成之作。民国释清华《珍藏医书类目》称赞此书:“颇有条理,可为治温病之津梁也。”
吴瑭(1758-1836年),字配珩,号鞠通,江苏淮阴人。早年攻举业,因其父和侄儿相继为时医误治病逝,年19岁时遂弃儒从医。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秋,年26岁时来到北京。借检校《四库全书》的机会,吴瑭阅读了大量中医古籍名著,受明末
吴又可《温疫论》影响很大。数年后医道大进,遂归纳自己治温所得,历时六载,撰成《温病条辨》一书。
吴瑭生活的时代,是温病学派兴起、寒温之争相当激烈的重要转折时期。温病学理逐渐成熟,而温病辨证论治体系尚未完备,温病的治法还未能和伤寒治法摆正关系。吴氏撰著的《温病条辨》问世,标志着温病辨证论治体系的完善与成熟,温病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外感热病专科而确立下来,因此具有承上启下、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全书6卷。卷首及前3卷为全书主体,据金刘河问“三焦分治”的方法,系统地把温病分上、中、下三焦3篇,以三焦为纲,9种病名为目,阐述了温病的病源和证治以及温病的辨证施治体系,使辨证与辨病有机地联系起来。后3卷附有吴瑭临证所得的一些医论杂说,兼及内、妇、儿等科。该书以条文式书写方式,夹叙夹论,对湿热与温热的两类温病条分缕析,并做到了理法方药一脉贯通,非常切合临床研习与应用。同时,该书全面总结与阐述了温病治疗的基本原则、治疗禁忌以及运用方药的性味合治原则与方法,其中“湿温二三禁”、“辛温发汗之禁”、“淡渗之禁”、“苦寒之禁”、“白虎四禁”、“下焦三禁”等,皆是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予以创新和发扬。《意园谈医书笔记》评价:“此书为温病所必看之书。”
《温病条辨》前后贯穿,释解温病全过程辨治,同时参以
仲景六经辨证、
刘河间温热病机、
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及吴又可《温疫论》等诸说,析理至微,病机甚明,而治之有方。例如书中归纳温病清络、清营、育阴等治法,实是叶天士散存于医案中之清热养阴诸法的总结提高。而分银翘散作辛凉平剂、桑菊钦作辛凉轻剂、白虎汤为辛凉重剂,使气分病变遣方用药层次清晰、条理井然。叶天士之验方,在吴瑭手中一经化裁,便成桑菊饮、清宫汤、连梅汤等诸名方。吴瑭广搜博采,对于温病的病名、病因、病机、治疗原则等各项内容加以规范与阐论,对于温病三焦辨证论治体系的构建,四时九种温病治法方药的归纳与确立,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为使温病学成为独立于伤寒之外的一门系统性学科,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该书刊行之后,即风行海内,为当时和后世医家所推重。据《中国中医古籍总目》统计,该书翻刊重印版本达78种之多,至今还作为中医临床的必备参考书。此本为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问心堂刻本,今藏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