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本草经》

1-9-1_神农本草经疏三十卷
成书年代:约东汉时期
成书作者: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
古籍概述: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对于药物的性味、产地与采制、炮制方法,乃至用药原则和服药方法等都有涉及,极大地丰富了药物学的知识体系。

古籍介绍
神农本草经疏三十卷        

神农本草经疏三十卷   明 缪希雍 撰  明天启五年(1625年)毛氏绿君亭刻本

《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简称《本草经》、《神农经》、《本经》。该书成书于东汉,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而是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总结、搜集、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汉以前药学知识和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它奠定了我国本草学发展的基础。 

《神农本草经》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概述三品分类原则、君臣佐使配合、七情、四气、五味、采造时月、真伪陈新、药性调剂宜忌、用药察源、毒药服法、服药时间、大病之主等。各论部分介绍每种药物的具体内容,首创上、中、下“三品分类”原则,载药365种,包括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药名下首叙性味、次列主治、功效、别名等。该书以临床实践为基础,将诸多用药经验总结升华为理论知识,成为本草发展的源头。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   清 孙星衍 辑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周氏校刊本

陶弘景在整理注释经传抄错简的《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增加汉魏以来名医的用药经验(主要取材于《名医别录》),撰成《本草经集注》。唐宋药物专家编修本草均保留了《神农本草经》的内容。此后,历代学者中皆有致力于辑复《神农本草经》,以及加以注疏和阐释。

缪希雍(1546-1627年),字仲淳,号慕台,明代海虞(今江苏常熟)人。父早亡,幼年孤苦。17岁患疟疾,自修医学,遍检方书自己治疗,遂至治愈。故立志从医,搜求医方,苦心研究药道,博涉各种医书,尤精本草之学,撰成《神农本草经疏》。此外,他还著有《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本草单方》等。 

此本为毛氏“绿君亭”刻本,依《证类本草》所引《神农本草经》之药物,从阴阳、五行、归经、脏腑、虚实等方面进行全面阐释,开创注疏类本草的先河。此本藏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