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氏医案二十四种》系吴琯将明代医家薛己与其父薛铠著述及评注之书汇编而成,该书充分阐述了薛氏的学术思想。
薛己(1487-1559年),字新甫,号立斋,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父薛铠,字良武,府学诸生,弘治中以明医征为太医院医士,后赠为院使。治疾多奇中,以儿科及外科见长。薛己自幼聪颖好学,勤奋不倦,先拜金宪高如斋为师,因多次应科举考试不第,转而承家学而继医业,原为疡医,后以内科擅名。他一方面沉潜于易水,得元素、东垣之精蕴;另一方面,又极力倡导先天肾命学说,强调治病当“滋化源”而追本求源。临证中以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六味地黄丸、八味肾气丸等古方出入加减,善于运用温补之法,被后世称为“温补学派的开山”。其后孙一奎、赵献可、张介宾诸家,循绍其肾命之论,进一步发展了命门学说,形成了明代特色鲜明的温补学派。明正德元年(1506年),薛己补为太医院院士,至嘉靖九年(1530年),以奉政大夫、南京太医院院使致仕,后世由此常尊称他为薛院使。薛己归乡后,继续在江浙等地行医,并肆力于著述。
薛己一生著作宏富,大部分是在他归乡后撰写完成的,多为医案形式。薛己继承了李东垣的脾胃内伤学说,又精于张元素的脏腑辨证理论,同时吸纳了钱乙等前代名家的学术经验,倡发脾肾学说而长于温补,被誉为温补学派的先驱。《薛氏医案》包括薛己及其父薛铠撰著或校注的医书共计24种。其中,由薛己撰著的医书7种:《内科摘要》二卷、《外科心法》七卷、《外科枢要》四卷、《外科经验方》一卷、《正体类要》二卷、《口齿类要》一卷、《疠疡机要》三卷。经薛己校注的医书8种:明王纶的《明医杂著》六卷,宋
钱乙的《钱氏小儿药证直诀》四卷、《保婴金镜录》(撰者不详)一卷,宋陈文中的
《陈氏小儿痘疹方论》一卷,宋
陈自明的
《妇人良方》二十四卷、《女科撮要》二卷、《外科发挥》八卷及《外科精要》三卷。薛己校正的医书6种:元倪维德的《原机启微》三卷、元滑寿的《难经本义》二卷、明陶华的《痈疽神秘验方》一卷、元朱震亨的《平治荟萃》三卷、元马宗素的《伤寒钤法》一卷、元杜本的《敖氏伤寒金镜录》一卷。此外,其父薛铠撰著的医书一种,即《保婴撮要》二十卷。经薛铠校注的医书有两种:明徐彦纯的《本草发挥》四卷及元滑寿的《十四经发挥》三卷。
理论上,书中发展了中医的脾。肾学说,不仅很好地继承了李东垣所倡导的“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和“脾胃虚损,阴火上乘”的理论认识,而且还创造性地提出了命火失于温煦所致的火衰土弱证,指出:“脾病也当益火,则土自实而脾安矣。”强调命门对脾胃温煦长养的作用,将脾肾并重纳入到了脾胃学说。在临床实践中,薛己重视“治病求本”,阐述脾胃为人身之根蒂,而内伤杂病“属内因,乃形气、病气俱不足,当补不当泻。”因此,“滋化源”之说成为治疗虚损性疾病重要的指导思想。
据《中国中医古籍总目》统计,目前《薛氏医案》在国内有15种版本。如明万历年间刻本、清初陈长卿刻本、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书业堂刻本等,可见其流传之广,影响之大。此本为明万历间刻本,今藏北京大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