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物药具
历代名医
医药典籍
百年老号
藏品阁历程
关于我们
《补遗雷公炮制便览》
关闭
返回上一级
《补遗雷公炮制便览》
成书年代
: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
出书作者
:
雷敩
古籍概述
:《补遗雷公炮制便览》一书分作金石、草、木、人、兽、禽、虫鱼、果、米、谷、菜11部14卷,总目1卷,载药957种。
古籍介绍
MORE+
《雷公炮制论》
新刊雷公炮制便览五卷 南朝 雷敩 撰 明 俞汝溪 编 明刻本
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炮炙专著是南朝刘宋人
雷敩
的《雷公炮制论》,是书首次对中药炮制方法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著录,对后世影响极大,历代制剂学专著常以“雷公”二字冠于书名之首,如《新刊雷公炮制便览》、《补遗雷公炮制便览》等,反映出人们对雷公以及雷氏制药法的推崇与尊奉。《雷公炮炙论》原书已佚,但部分内容可见《新刊雷公炮制便览》与《补遗雷公炮制便览》。现藏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的《补遗雷公炮制便览》,书前手绘牌记“万历辛卯春制”,即此书绘制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是一部明代大型彩绘本草著作。
补遗雷公炮制便览
补遗雷公炮制便览十四卷 南朝 雷敩 撰 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明内府彩绘本
《补遗雷公炮制便览》一书分作金石、草、木、人、兽、禽、虫鱼、果、米、谷、菜11部14卷,总目1卷,载药957种。今存13卷,所缺第12卷为果部。该书以明代《新刊雷公炮制便览》一书为原本,其文字内容分为三部分:每味药下首列药名、性味、功效主治等,其次论述该药的炮制方法,最后用七言歌诀归纳药物的性味功能,并以元代胡仕可《图经节要本草歌括》的部分七言药诗作为补遗。在此基础上,再配以精美的彩色插图一千余幅,其形制及绘图风格与现存的《本草品汇精要》及《食物本草》完全相同,其中有892幅图来源于《本草品汇精要》,293幅图为该书首次绘制。其中炮制图有219幅,是本书的精华所在。
补遗雷公炮制便览十四卷 南朝 雷敩 撰 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明内府彩绘本
在众多的炮制图中,展示的器具有各种刀具(铡刀、菜刀、尖刀等)、粉碎器(杵臼、研钵、铁锤、人力推动的双轮碾盘等)、锅(蒸锅、炒锅、锻锅)、炉灶、盛器(坛、罐、缸、瓶、竹笾、箩筐、桶、盆等)、蒸笼、蒸桶、药秤、笊篱、晾药架,等等,这些器具至今仍有不少还在使用。炮制图展示的各种炮制方法有净选(挑拣、净洗等)、干燥(风干、晒干、阴干)、切制(切片、切段或锯截)、粉碎(舂捣、研磨、碾碎、锤碎、过筛)、水制(洗、漂、泡、淘)、火制(炙、炒、煅、烘焙、烤)、水火共制(蒸、煮、熬胶),以及一些特殊方法如童便制、火煅取沥、醋熏、制曲等。上述图像数据在古代本草插图中极为罕见,是中药炮制技术的珍贵遗存,为今人的研究提供了许多新的资料。应该说,这是一部我国现存最早的、带有大量彩色图绘的中药炮制专著,其文献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补遗雷公炮制便览 药材图 南朝 雷敩 撰 明内府彩绘本
从学术渊源来看,《补遗雷公炮制便览》上承元、明之《本草歌括》、《新刊雷公炮制便览》以及《本草品汇精要》,下启清代之《精绘本草图》,是考察元、明、清三代药物炮制、本草歌赋及本草绘图的重要著作。
从艺术价值来看,《补遗》除了医药文献方面的价值外,一部有着一千多幅彩色图画的古典文献惊艳现世,这对中国美术史的研究也会引起不小的震撼。《补遗》的图画属于院体画。院体画起于宋翰林图画院,以后的明清宫廷绘画亦秉承这种画风,其特点是作法讲究法度,风格华丽细腻,重视形神兼备,多以花鸟、山水和宫廷生活为题材。《补遗》中的飞禽走兽、花鸟鱼虫图均绘制精细,色彩艳丽,形态逼真。这些图画与其他刻版流传的本草图相比,在构图和表现风格上都明显更带有艺术创作的成分。
补遗雷公炮制便览 药材与炮制图 南朝 雷敩 撰 明内府彩绘本
《补遗》最大的亮点更在于它的人物画。历代院体画中的人物画多以表现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和历史题材为主,而《补遗》炮制图中的人物画表现的是明代药工和他们的生产场景,这些短衫一族在院体画乃至历代的人物画中都是较少表现的,他们形态各异,动作轻灵,表现服饰的线条生动流畅,衣服色彩鲜艳,层次分明,有的药工神情表现专注,刻画十分细腻。另外,《补遗》卷八的人部图,更是宫廷画师的别出奇想。历来各本草的人部都无图,而《补遗》人部却破天荒第一次为之配图,虽然其中不免有失之科学的成分,但毕竟填补了本草人部图的空白,同时又为后世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图中的人物有农人、屠夫、工匠、民女、童仆等等,构思奇特,想象丰富。如“人精”图,画面是一张古老的木床,帷帐垂闭,踏板有男鞋一双,桌上有男子冠带,用以表现难以描绘的物质。又如“人胞”图,画一妇新产,抱儿睡卧,另一妇持马桶,欲将其中之物(当为胎盘)倾倒在户外挖好的坑中,这就是古代的埋胞(胎盘)习俗。
补遗雷公炮制便览 药材与炮制图 南朝 雷敩 撰 明内府彩绘本
作为宫廷画,表现帝王人物是常见的主题,此书卷首的两幅图一是根据
《素问》
中相关的记载绘制,表现黄帝向雷公传授医道的场面;二是表现雷公主持炮制中药的场面,周围有9名药工在切药、碾药、杵药、研药、煮药、蒸药、炒药、筛药、淘药,展示了古代炮制的主要手段和工具。又卷二金石部有一组命名为“犁下土”的图,表现的是帝王亲耕的场面。古代帝王每年要进行一次耕籍之礼,亲自掌犁推行三周,称三推。宫廷画师能接触到这样的场面,因此这幅图很可能部分反映了当时天子祭天操犁、象征性亲耕的场面。无论是帝王图还是人部的图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一些社会习俗,图中的房屋建筑,家具样式又都以明式为主,这对今人研究明代社会,可能都会有不小的参考价值。
《补遗雷公炮制便览》是近年我国中医古籍的重要发现之一,今藏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