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大成》

10《针灸大成》
成书年代: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
成书作者:杨继洲
古籍概述:首论《内经》、《难经》中有关针灸的论述,其次有针灸歌赋选、经络腧穴、刺法针法、灸法、针灸证治、杨继洲医案和小儿按摩法。
古籍介绍
《针灸大成》
针灸大成     清乾隆文光堂精刻本

《针灸大成》本书由明代杨继洲原著、靳贤补辑重编,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刊行。共10卷。所述内容十分广泛,首论《内经》《难经》中有关针灸的论述,其次有针灸歌赋选、经络腧穴、刺法针法、灸法、针灸证治、杨继洲医案和小儿按摩法。           

杨继洲(约公元1522~1620年),名济时,字以行,明代三衢(今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廿里镇六都杨村)人,是明代著名针灸医家。杨继洲出身世医家庭,曾任嘉靖帝侍医,又于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任职圣济殿太医院,至万历年间(公元1573—1619年)仍为太医院医官。

学术价值:1.主张针、灸、药、摩并重。 2.丰富针刺手法。创立了十二字分次第手法,即抓切、持针、口温、进针、指循、爪、退针、搓针、捻针、留针、摇针及拔针、十二法,用歌诀体裁说明其操作要点与作用,并总括成简明易记的《十二歌》。歌诀为《针法玄机》口诀多,手法虽多亦不过,切穴持针温口内,进针循摄退针搓,指捻泻气针留豆,摇令穴大拔如梭,医师穴法叮咛说,记此便为十二歌。3.总结“下手八法”,即揣、爪、搓、弹、摇、扪、循、捻。4.丰富选穴配穴方法。如发展透穴针法;重视选用经验效穴与奇穴;丰富井穴主治等。

该书的主要贡献为:总结了明以前中国针灸的主要学术经验,其中特别是收载了众多的针灸歌赋;重新考定了穴位的名称和位置,并附以全身图和局部图;阐述了历代针灸的操作手法,加以整理归纳,如“杨氏补泻十二法”等;记载了各种病证的配穴处方和治疗验案。《针灸大成》是中国针灸学的又一次重要总结,也是明以来三百年间流传最广的针灸学菱。书刊以后,《针灸大成》已有50种版本,并有日、法、德等多种译本,堪称中国古代医学古籍瑰宝不仅受到中国学术界的重视,还受到国际上的认可。

明代杨继洲所著《针灸大成》中四策内容,即“诸家得失策”、“头不多灸策”、“穴有奇正策”、“针有深浅策”皆为策问体。这四篇策问体文章以优美的文句论述了深刻的医学理论。读这四篇文章,我们能够欣赏到“骈散兼行之体;行云流水之韵;用典藻饰之雅;易记上口之用”。

2006年7月14日,姬女士将珍藏多年的祖传医书古籍首次拿出展示,书画鉴定家将其中的《针灸大成》鉴定为珍贵的医学古籍,具备一定的文物价值,更具有医学实用价值,为我国古代医学古籍瑰宝。

在众多医学古籍中,沈阳故宫博物院书画鉴定专家沈广杰,认出了医学古籍瑰宝《针灸大成》10卷,该医学古籍封面上,还印有“内附铜人明堂全图”字样。《针灸大成》扉页上,印有“道光癸卯秋镌”、“会稽章廷珪”、“经余堂梓行印”等字样。该书由赵文炳作序;目录有周身穴位图、针道源流、刺热刺虐论、奇病论等,并附有“针灸铜人”全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