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针灸著作。宋
王惟一撰。又称《天圣针经》、《明堂铜人》,简称《铜人经》,与当时所铸“天圣铜人”并存于世,其文亦有刻石。本书对腧穴位置、主治、刺灸方法等逐一考证,使针灸有了统一规范,对宋以后针灸学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王惟一,名王惟德,北宋医家。生于北宋太宗雍熙四年,英宗治平四年卒(987-1067年)。宋仁宗(赵祯)时当过尚药御,对针灸学很有研究,集宋以前针灸学之大成,著有《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一书,奉旨铸造针灸铜人两座。为我国著名针灸学家之一。
原书在宋天圣五年(1027年)由宋医官院木板刊行,并刻于四壁石碑上,同时补入《穴腧都数》一卷。书名“铜人”,系在编此书的同时,由王惟一等铸制了我国最早的一具针灸铜人型而得名。书中详述手足三阴三阳经脉和督、任二脉的循行路线和腧穴,参考名家学说予以订正,并绘制经脉腧穴图。此书还对
《灵枢•经脉》
的原文作了注释。由于内容简明扼要,颇为后世医家所重视。
此书分上、中、下三卷。次年铸成“铜人”二座,与书配合,故全称《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卷上首载正背屈伸人形尺寸图,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经穴图等,其次按手、足阴阳十二经及任、督二脉顺序,逐经记述了经脉循行部位、走向、主病及其所属经穴的位置;卷中先列“针灸避忌太乙图”,继按头、面、肩、项、膺、腋、股、胁等各部,及经穴排列次序,备述每一经穴的部位、主治疾病、针刺深浅、灸疗壮数和针灸禁忌;卷下载列十二经气血多少,及井、荥、俞、经、合五腧穴之穴名,又按手、足阴阳十二经次序,详述各经脉在四肢的经穴部位、主治和针灸法等。后附《穴腧都数》分别记有头、面、颈、背、胸、腋、腹、胁等各部的十二经穴;四肢部经穴部位;“修明堂诀式”(即周身骨度尺寸);以及“五脏六腑大小尺寸”等,文字简要,具有全书经穴的索引性质。
公元前三四世纪的春秋占国时期,中国古代的医学家就已发现了人体的经络系统,并逐渐创立了独特的针灸疗法。当时已有许多著名的针灸医生和经络方面的专著。唐代以后,针灸学又有了新的发展。著名的宋代针灸学龄前家王惟一于1027年编成针灸专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它内容丰富,形象真实,并富有立体感。全书3卷。这部著作承前启后,可谓集以前针灸学之大成。
原刊本及石刻碑早佚,现存系经明人重刊的三卷本和经金人闭邪瞆叟于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改编的五卷本。后者曾补入了一篇“针灸避忌太一之图”,并改名《新刊补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现存明刻本、清刻本。此本为明书林宗文堂刻本,今藏国家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