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经》

01
成书年代:战国时代
成书作者:不详
古籍概述: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机、营卫、腧穴、针刺、病证等方面。
古籍介绍
难经 
 
          
图注八十一难经八卷   明 张世贤 撰  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吴门沈氏碧梧亭刻本

《难经》中医经典著作之一。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3卷。原题秦越人撰,成书于战国时代,略晚于《黄帝内经》,是扁鹊学派的著作,以设问回答、解释疑难的体例编纂,故名《难经》,共讨论了八十一个问题,故又称《八十一难》。

该书基本内容包括经脉脉诊、脏腑七神、阴阳五行、气血营卫、病态分类、腧穴针灸、三焦命火、七冲门以及奇经八脉等理论和疑难问题。涉及生理解剖、疾病证候、诊断治疗等诸多方面,较之《内经》更为精要、实用,其中“独取寸口”诊脉法是其创造性立说,确立了以手腕寸、关、尺为三部,再分别每部之浮、中、沉为九候的“三部九候”脉诊法。书中对命门和三焦的学术见解以及所论七冲门(消化道的7个冲要部位)和八会(脏、腑、筋、髓、血、骨、脉、气等精气会合处)等名目,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该书还明确提出“伤寒有五”(包括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并对五脏之积,泄痢等病多有阐发,为后世医家所重视。

图注八十一难经八卷   明 张世贤 撰  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吴门沈氏碧梧亭刻本

《难经》的刊本、注本和集注本多达数十种。自宋代丁德用首次以插图辅注以后,已有数种图注之书。在诸存世者中,成书最早、插图最丰富精美的,当属明代张世贤的《图注八十一难经》。张世贤,字天成,号静斋,浙江宁波人。明代中期名医,以因脉用药称誉。其著作除《图注八十一难经》外,尚有《脉学奇经考》、《图注脉诀》四卷、《附方》一卷。张氏以禀赋高、用意密而为《难经》图注,每节为之注,每难为之图,其图对理解脏腑经脉价值极大。《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该书:“于八十一篇,篇篇有图,凡注所累言不尽者,可以披图而解。”张世贤之图注是以配合图表的方式对《难经》进行注释,通俗易明,成为后世刊本最多、流传最广的一种注本。

《图注八十一难经》初刻于明代正德五年(1510年)。是书刊出后,至清代有50余种版本之多,其题名又有称《图注八十一难经辨真》或《张氏图注八十一难经》。此本为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吴门沈氏“碧梧亭”刻本,此本现仅存4部,分别藏于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和南京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