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1-7-1_新刊补注释文黄帝内经素问十二卷
成书年代:先秦时期、战国时期、西汉时期
古籍概述:《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古籍介绍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包括《素问》九卷,《灵枢》九卷,共十八卷,是现存的早期中医经典著作之一。该书在以黄帝与岐伯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内经》成书于战国时代,集合了不同时期多家作者的篇论,在长期流传过程中,经过众多医家之手补撰修改而成。该书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先秦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是论述人体结构、生理病理、养生预防、治病理论的著作。在人与天地相应的理念指导下,构建了中医医学理论体系。包括摄生、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法治则、针灸导引、五运六气、传承和医德等方面内容,再涉及天文历法、气象物候、地理方域、人文哲学等多种学科,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被历代医家奉为至道之宗。其理论具有恒久的科学价值,在当代仍然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

《内经》传世以后,医家学者们对其辨章考镜、校勘训诂、研究发挥,形成了校刊文本、注释章句、分类研究和专题发挥四种治学方式构成的诠释学系统,现存的有关著作达百余种。




新刊补注释文黄帝内经素问十二卷

新刊补注释文黄帝内经素问十二卷   唐 王冰注 宋 林亿等 校正  元后至元五年(1339年)胡氏古林书堂刻本

《素问》自战国时代成书到齐梁年间全元起作《素问训解》时,一直保持九卷的旧制。只是到全元起注《素问》时,《素问》的第七卷已经亡佚了。唐朝王冰注释时将全元起本加以改编,称《黄帝内经素问》,共24卷,81篇。王冰补入了《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和《至真要大论》等七篇大论,并将《素问》全文次序重新调整,并对个别文字予以增删。北宋校正医书局医官林亿、孙奇、高保衡等首对王冰注本校勘注释,改题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仍为24卷81篇,又称“新校正”本。宋后皆以此本为通行本。此外,《素问》尚有十二卷、五十卷本等,其卷数虽有增减,但内容基本不变。

  
  

新刊黄帝内经灵枢十二卷 
新刊黄帝内经灵枢十二卷   南宋 史崧 音释  元后至元五年(1339年)胡氏古林书堂刻本

《灵枢》最早称《针经》。《灵枢》第一篇《九针十二原》就有“先立《针经》”之语,无疑等于自我介绍。后来又称为《九卷》(见张仲景《伤寒论》序),晋皇甫谧复又称之为《针经》。再后又有《九虚》(见《高丽史书》、《宋志》及林亿引文等)、《九灵》(见《隋志》、《唐志》、《宋志》等)、《黄帝针经》(见《七录》、《隋志》、《唐志》及新罗国、高丽国史书等)等名。

《灵枢》,虽有《九卷》、《九虚》、《九灵》和《针经》等几个传本系统,但隋唐以后却都亡佚了。宋臣林亿、高保衡等校正医书时亦因其残缺过甚而欲校不能。南宋史崧氏所献的《灵枢经》虽与王冰所引之《灵枢》及王惟一所引之《灵枢》在内容上均有所不同,但毕竟是现今行世的唯一版本。史崧之所以将《灵枢》改成二十四卷,也只是为了与王冰所注之《素问》卷数相同而别无深意。因为原本这两部书都是九卷,现在则都成二十四卷。




黄帝内经太素注三十卷

黄帝内经太素注三十卷   隋 杨上善 撰  清灵溪精舍抄本

《黄帝内经太素》隋杨上善撰。原书30卷,今国内只存23卷残本。此书是《黄帝内经》早期传本之一,包括《素问》、《针经》(即《灵枢》)两部分内容。杨氏据其内容性质之异同,各归其属,分为摄生、阴阳、人合、脏腑、经脉、腧穴、营卫气、身度、诊候、证候、设方、九针、补泄、伤寒、邪论、风论、气论、杂病十九大类重予编次、注释。编撰体例取法皇甫谧《甲乙经》,而无编辑害义之失。其文先列述义较完整之篇段,而以所移迻之短章碎文附于其后,不使原文杂糅。其相承旧本有可疑者,于注中详加训释,不轻易改动原文,不仅保存了《黄帝内经》各篇之早期文字形态,而杨氏注文在考校字义,诠释发挥以及引录古籍佚文等方面,均有重要的文献价值。现存日本天保年间写本、日本影抄卷子本、清刻本、《丛书集成》本等多种抄本、刊本。

《内经》在学术方面有着十分深广的国际影响。在古代就被日本、朝鲜、越南等国作为主要的经典著作。1925年以后,相继被译成英文、德文、法文等,有节译本及全译本。

此本为《黄帝内经》现存最早且最完好的刻本,元后至元五年(1339年)胡氏“古林书堂”刻本,现藏国家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