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佗

华佗
   
(约2世纪-3世纪初),东汉末医学家,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华佗与董奉张仲景(张机)并称为“建安三神医”。据人考证,他约生于汉永嘉元年(公元一四五年),卒于建安十三年 (208年)。那时,军阀混乱,水旱成灾,疫病流行,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华佗深入民间,足迹遍于中原大地和江淮平原,在内、外、妇、儿各科的临证诊治中,曾创造了许多医学奇迹,尤其以创麻沸散(临床麻醉药)、行剖腹术闻名于世。后世每以“华佗再世”、“元化重生”称誉医家,足见其影响之深远。作为东汉杰出的医学家,《后汉书》和《三国志》均为他专门立传。
人物生平
华佗从小就喜欢读书,年轻时游学于徐州一带,通晓各种经书和养生的学问。沛国相陈珪和太尉黄琬曾先后举荐或征召他出来当官,都被他拒绝了。他立志以医济世,为民众解除病苦。华佗行医遍及今安徽、江苏、山东、河南的一些地区,深受群众的爱戴和推崇。汉丞相曹操患头风头痛,久治不见效,召华佗治疗。华佗施以针刺,头痛立刻就停止了。曹操要留华佗在身边做侍医,华佗不愿意只为他一人服务,托辞回家不返。曹操一怒之下,将华佗杀害了。

华佗不仅精于针灸,在妇产科、小儿科、内科杂病和寄生虫病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最大的成就,是在外科方面。他发明了麻沸散,并成功地使病人在全身麻醉下施行腹部外科手术。据史书记载,华佗已能做肿瘤摘除、胃肠缝合一类的手术。他对那些发于体内,针灸服药都不能治好的病,就采用手术治疗。他先让病人用酒服麻沸散,待病人如同酒醉失去知觉时,切开腹壁,若是肿瘤就割除;若病在肠胃,就将胃肠截断,除去疾秽的部分,经过洗涤后再很好地加以缝合,在伤口上敷以一种药膏。四五天后伤口愈合,病人一个月左右就可恢复健康。麻沸散是一种用于全身麻醉的中药麻醉剂。华佗在公元二三世纪发明全身麻醉术,比西方医学家使用乙醚或笑气进行全麻手术,要早一千六百多年。因此,华佗不仅是中国第一位,而且是世界上第一位使用麻醉术进行腹腔手术的人。

华佗还很多重视体育锻炼。他认为适当的运动可以帮助消化、畅通气血,不但能预防疾病,还可延长寿命。(户枢不蠹,流水不腐)就是这个道理。据此,他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动作,创造了“五禽戏”。他的弟子吴普照这个方法坚持锻炼,活到九十多岁,仍耳聪目明,牙齿坚固。

华佗一生有很多医著,可惜都没有流传下来,这是中国医学的一个重大损失。现在看到的《中藏经》、《华柁神医秘传》等,都是后人托名而作,并非出自华佗之手。华佗传授弟子三人,樊阿善针灸,吴普著《吴普本草》,李当之著《李当之药录》。现在研究华佗的学术思想,就只好参考他学生的著作了。
主要成就
华佗高明之处,就是能批判地继承前人的学术成果,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立新的学说。中国的医学到了春秋时代已经有辉煌的成就,而扁鹊对于生理病理的阐发可谓集其大成。华佗的学问有可能从扁鹊的学说发展而来。同时,华佗对同时代的张仲景学说也有深入的研究。他读到张仲景著的《伤寒论》第十卷时,高兴地说:“此真活人书也”,可见张仲景学说对华佗的影响很大。

华佗循着前人开辟的途径,脚踏实地开创新的天地。例如当时他就发现体外挤压心脏法和口对口人工呼吸法。最突出的,应数麻醉术—酒服麻沸散的发明和体育疗法“五禽之戏”的创造。



麻醉术的发明

华佗生活在东汉末年三国期间(公元二、三世纪),当时,河南、安檄、江苏一带是魏、蜀、吴三国相争的战略要地,连年的战祸给人们带来了严重的灾难,除瘟疫流行外,还带来了外伤疾病。由于缺乏麻醉药,外伤病人在手术过程中十分痛苦。华佗根据《神农本草经》中关于乌头、莨菪子等功效的记载,又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将几种具有麻醉作用的药效,编成一组医方,经过多次试验,这些药物确有麻醉作用,华佗将这医方定名为“麻沸散”。华佗又从多喝酒能使人醉而不省人事中得到启发,将麻沸散和酒在外科手术前一起吞服,从此外科手术中广泛使用。据史书记载,华佗曾用酒服麻沸散做过肿瘤切除、肠胃吻合等大手术。

据记载,一天,有一个患肚子痛的病人,来找华佗治病,华佗捡查后,认为病人的脾已腐烂了,必须切除,不然生命就有危险。病人接受了华佗的意见,用酒冲服了“麻沸散”。不多一会儿,病人呼呼地“熟睡了”。华佗就在病人身上割开皮肉,打开腹腔,做起切除手术。最后,缝上腹腔,涂上生肌收口药膏,还开了调理肌体的汤药。一个多月后,病人完全恢复了健康。

关于华佗使用麻沸散的事实,《后汉书》上有记载,“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破腹背,抽割积聚。若在肠胃,则断截湔洗,除去疾秽,既而缝合,付以神膏,四五日创愈,一月之间皆平复”。

华佗在公元二、三世纪发明麻沸散,而西方医学家使用乙醚或笑气进行全身麻醉是在19世纪40年代,比中国迟了一千六百多年。所以,华佗不仅是中国第一个,也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麻醉术进行腹腔手术的人。



治虫的经验
      
人体寄生虫的种类很多,古代便有“九虫”之称,对寄生虫病的治疗,祖国医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更值得引起人们的推崇。

一天,华佗在路上,遇见一个患有咽喉阻塞症的病人,华佗认为这是由寄生虫引起的病症,告诉病人说,“向来道隅,有卖饼入,萍虀甚酸,可取三升饮之,病自当去”。“ 虀”是一种味道很酸的胞菜。病人吃了“萍虀”后不多久,果然吐出了一条大蛔虫,咽喉也畅通了。过一天,病人拿了这条蛔虫,去拜谢华佗,一进屋“顾视壁北,悬蛇(虫)以十数。”可见华佗的治虫经验是很丰富的。华佗的这种治虫方法,被南北朝时期的医学家陶弘景,在著《药总诀》时,记了下来,“面店蒜虀乃下蛇(虫)之药”(萍虀可写为蒜虀)。至今在民间还流传着用蒜和醋进行治虫的方法,河北、山西一带,每逢腊八(农历十二月初八),把蒜浸泡在醋里,到春节时,老老少少吃上一点用醋浸泡的蒜,当作杀虫的良药。

此外,华佗对某些寄生虫病的病因,已有比较正确的认识。据《后汉书》记载,广陵(扬州)太守陈登,“忽患胸中烦懑,面赤不食”的病症。请华佗医治,华佗对陈登说:“府君胃中有虫,欲成内疽”。他认为此乃是“腥物所为也”。据现代医学证明,有些寄生虫病,确实是吃了带有寄生虫的生鱼或生肉而感染的。



五禽戏的创造
     
五禽戏是一套使全身肌肉和关节都能得到舒展的医疗体操。华佗认为“人体欲得劳动,……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五禽戏的动作是模仿虎的扑动前肢、鹿的伸转头颈、熊的伏倒站起、猿的脚尖纵跳、鸟的展翅飞翔等。相传华佗在许昌(县名,在河南省)时,天天指导许多瘦弱的人在旷地上作这个体操。说:“大家可以经常运动,用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怡而汗出,因以着粉,身体轻便而欲食”。

华佗在治病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防病的重要性。他继承了古人“不治已病治末病”的思想,要人们参加劳动,增强体质,减少疾病;他曾对学生吴普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销,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他又将古人长寿的道理告诉学生,“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经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由此,华佗模仿自然界五种动物的姿态,编造了一套医疗体操,“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学生吴普,遵循老师的教导,每天坚持做五禽戏的锻炼,身体很健壮,“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五禽戏一直留传到后世,唐代柳宗元的诗词中有“闻道偏为五禽戏”的记载。明代周履靖曾将五禽戏的动作,绘成图案,编进了《赤风髓》一书。今天,有些民间医疗体操中,还保存着五禽戏的个别动作。



医学著作
     
华佗曾把自己丰富的医疗经验整理成一部医学著作,名曰《青囊经》,可惜没能流传下来。但不能说,他的医学经验因此就完全湮没了。因为他许多有作为的学生,如以针灸出名的樊阿,著有《吴普本草》的吴普,著有《本草经》的李当之,把他的经验部分地继承了下来。至于现存的华佗《中藏经》,是宋人作品,用他的名字出版的。但其中也可能包括一部分当时尚残存的华佗著作的内容。
故事传说
刮骨疗伤
     
千百年来,人们传说的华佗给关公"刮骨疗毒"的故事,更是脍炙人口。

三国初期的时候,有一次,关羽到樊城去攻打曹操,右臂被毒箭射中。后来,伤口渐渐肿大,十分疼痛,不能动弹。经有名医生多方诊治,始终无效。一天,关羽和他的部将正在发愁。忽然,部下前来报告,说医生华佗要进见。关羽说:"请进帐来!"

华佗进来后,关羽说:"您如果能把我的右臂治好,我是感谢不尽的。”

华佗说;"我正是为治您的病才来的。办法倒是有,只是怕您忍受不了疼痛。"关羽听后笑了笑说:"我是一个久经沙场、出生入死的军人,千军万马尚且不怕,疼痛有什么了不起!"

华伦说:"那就好了。您中的箭是乌头毒箭,现在毒已入骨。我准备在房梁上钉上一个铁环,把您的右臂伸进铁环中去,再把您的眼睛蒙上,然后给您动手术。"关羽说:"不用什么铁环,你就给我治吧!"

翌日,关羽设宴犒劳华佗。饮宴完毕,关羽一边和谋士对弈,一边袒胸伸出右臂。华佗抽出消过毒的尖刀,割开关羽的胳膊,骨头已变成青色。他用刀"咔喳咔喳"地将骨头上的箭毒刮净,而后缝合复原,敷上药,包扎好。手术时,关羽疼痛难忍;手术后,关羽站起来对华伦说:"现在我的右臂不疼了,您真是妙手回春啊!"

这是《三国演义》和湖北《襄阳府志》上记载、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一个根据事实虚构的故事。关羽虽然有刮骨疗伤,但是华佗早已在几年前死去。这个故事原本是颂扬关羽有毅力,能忍耐,同时也说明了华佗外科医术高明,博得人们的称赞和敬佩。他是我们外科医学的鼻祖。



华佗死因
     
公元208年,曹操操纵朝政,自任丞相,总揽军政大权,遂要华佗尽弃旁务,长留府中,专做他的侍医。这对以医济世作为终身抱负的华佗来说,要他隔绝百姓,专门侍奉一个权贵,自然是不愿意的。何况,曹操早年为报父仇,讨伐徐州的陶谦,坑杀徐州百姓数万人,尸体壅塞,泗水为之不流,接着又连屠取虑、夏丘诸县,所过“鸡义亦尽,墟邑无复行人”。徐州是华佗后期行医和居住之地,与百姓休戚与共,内心岂不愤慨!因而决心离开曹操,便托故暂回家乡,一去不归。据《三国志》记载,华佗回家后,曹操曾经多次写信催他回来,还曾命令郡县官员将华佗遣送回来,但是华佗均以妻病为由而不从。曹操恼羞成怒,遂以验看为名,派出专使,将华佗押解许昌,严刑拷问。面对曹操的淫威,华佗坚贞不屈,矢志不移。曹操益怒,欲杀华佗。虽有谋士一再进谏,说明华佗医术高超,世间少有,天下人命所系重,望能予以宽容,但曹操一意孤行,竟下令在狱中处决。华佗临死,仍不忘济世救民,将已写好的《青囊经》取出,交狱吏说:“此书传世,可活苍生。”狱吏畏罪,不敢受书。华佗悲愤之余,只得将医书投入火中,一焚了之。后来,曹操的头风病几次发作,诸医束手,他仍无一丝悔意,还说,“佗能愈吾疾,然不为吾根治,想以此要挟,吾不杀他,病亦难愈。”直到这年冬天,曹操的爱子曹冲患病,诸医无术救治而死,这时曹操才悔恨地说:“吾悔杀华佗,才使此儿活活病死。”

华佗被害至今已一千七百多年了,江苏徐州有华佗纪念墓,沛县有华祖庙,庙里的一副对联,抒发了作者的情,总结了华佗的一生:

“医者刳腹,实别开岐圣门庭,谁知狱吏庸才,致使遗书归一炬

士贵洁身,岂屑侍奸雄左右,独憾史臣曲笔,反将厌事谤千秋。”

华佗墓位于许昌城北15公里苏桥村南石梁河西岸,墓高4米,占地360平方米。墓呈椭园形,前有清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立石碑一通,楷书:“汉神医华公墓”。墓地六角形,青砖花墙环绕,翠柏青松掩映,1985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河南分会在许昌召开“华佗学术研讨会”,镌立“东汉杰出医学家华佗之墓”石碑一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