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昆

吴昆
      吴昆〔1551~1620),字山甫,号鹤皋,自号参黄子。安徽歙县人。出身儒门,祖父元昌、父之韬,“俱修德而隐者”。叔祖吴正伦,堂叔吴行简,俱当地名医,15岁考举人未中,“投举子笔,专岐黄业”。
生平经历
      生于书香门第,祖父吴正伦医名颇著,家有数世藏书,至吴昆时,益加收罗,累至古今藏书数万卷,其中以医书最多。吴氏“日夕取诸家言遍读之”,他博览医学典籍,行医颇复盛誉。后又到浙江宛陵(今安徽当涂)、姑溪(今安徽和县)等今安徽大部分地区求师行医,结交名医,拜师70多人,所获甚博,医术大增。家藏医书颇丰。随邑人余午亭习医,渐有成,余勉其出游。遍历三吴、江浙、荆襄、燕赵等地,师医道贤于己者,于是医学大进,兼之热心治病救人,声名很快传播开来。
学术思想
      针药同理。针灸与药物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但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往往重方药而轻针灸。吴昆在深入研究《内经》的基础上,对针灸与药物两种疗法进行比较,在《针方六集•旁通集》中系统地阐发了“针药二途,理无二致”的观点。

      针药兼施。既然针灸与方药治病机理相同,那么在临证时,就可以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结合针药之长短,当针则针,当药则药,当针药配合则针药兼施,辨证论治。吴昆还在《针方六集》卷二的《八法针方》、卷四的《揆八法》中,总结出针药兼施的范例。
医学著作
      吴氏著有《医方考》(1584)、《脉语》2卷(1584)、《黄帝内经素问吴注》24卷(1594)、《针方六集》6卷(1618)。另有《十三科证治》、《参黄论)、《药纂》、《砭考》,已佚。

      《医方考》系方书,按病证分24门,每门下收方若干首,共收方剂700余首。《脉语》阐述了取脉方法、三部九候、生理和病理脉象、妇女小儿脉象特点等,对太素脉持批判态度,明确规定了病案书写格式。《素问吴注》对《素问》进行疏解,先简述大意,再分段注释。取譬形象,说理透彻,密切联系临床,深受欢迎。《针方六解》强调针药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