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科切要》

女科切要01
成书年代:清代
成书作者秦之祯
古籍概述:《女科切要》为清代名医秦之桢晚年所著,现仅存孤抄本,藏于上海图书馆。本书广集各家之言、名著之论;秦氏以病症切要,尤重脉诊,倡用方变通,载方实用;对于女科病症的治疗多采用养脾胃、补气血之法。通过对此抄本的整理,丰富了对清代名医秦之桢的研究。
古籍介绍
《女科切要》         


《女科切要》为秦氏晚年著作,现仅存上卷抄本,下卷或残。是本现存于上海图书馆(上图登记号码442420),封面题“医中之宝”,康熙丁巳年抄录,有破损。

全书序文 3 篇共 8 页,目录 2 页,正文147页,共 158 页。书高 23.7 厘米,宽12.5 厘米,书版内无框格,每半页 9 行,每行 25 字,全书总计约 3 万字。除封面其余保存良好,字体端正,清晰有序,有圈点痕迹,正文中有个别脱字、倒字。

《女科切要》一书,封面题字为“康熙丁巳年抄录”。《中国医籍大辞典》中称其成书于清康熙十六年(1677),未完稿。而《总目》中记载此书为清康熙56 丁酉(1717)抄本。根据书前王铸、简命昭和泾凤洲三人序文,有两人明确标注时间,分别为康熙乙未九日年与康熙丁酉小春年。另《伤寒大白》序中有“公余稍暇,怡息其家,见架头有《伤寒大白》《女科切要》,词句分明,治法中病,果然大白也,切要也”等语,序作于康熙岁甲午夏(1714)。以此为线索,认为《总目》记载其为清康熙 56 年抄本更为合理。

该书后由受业门人须用恒(字晞黄)编次,海上后学陈曰寿(字全五)增订。书中简命昭序中有写“家弟寄亭为先生高足,拟议探讨”,可知简寄亭亦参加过本书的校对。




主要内容与特色
1.按病症分类,内容切要
该存卷有目录,内容分为经候总论、经闭总论、经漏门、崩漏门、带症门、淋症门六个部分。详其症候,经候总论则又有先期而至、过期不行、临行作痛、行后作痛、未应停而停、应停而不停六条为切要。经闭总论分热闭、寒闭、气虚闭、气结闭、血枯经闭、血瘀经闭、痰凝经闭七条为切要。经漏总论以气虚经漏、气实经漏、血虚经漏、血热经漏、积热经漏、损伤经漏六条为切要。崩症门虽在目录上无明确分章断节,但其内容以大法火去、火不去二条为切要,附前贤论。带下门,附前贤论。淋沥一门,后仅载热入血室一证。是本后附脉一篇。全书综合前人有关妇科的理论阐释和论治处方,分纲别目。每门又划分为若干证,每一证的阐述则先论述其病因病机,继则讨论临床表现,脉诊特点和处方用药。条理清晰,篇目清楚,以门别证,以证列方,编次成书,便于后人查阅,利于临床实用。名为《切要》,名副其实。

2.勤求古训,博采众长,脉法精笃
秦氏所撰《女科切要》每章节前善引《内经》《伤寒》《脉经》等经典之论,结合秦家世代医学经验,以自家精要之言阐述。秦氏指出,对于妇人经带诸病应究其经络、审其形色、明其药忌、详其症候以切要。每总论下,切要之言直指女科经、带之病的病机核心与辨证要点。在开篇经候总论中秦氏还引用了唐五代宫中行乐词“密奏君王知入月” 以解释经候现象。这首诗为王建《宫词一百首》中第四十六首。

秦氏熟知经典,《女科切要》中所引书目与医家论述颇多,文献价值较高。其中书中所载血崩症、带下症两章节后附前贤论。带下证一章后所附前贤论,引刘河间、刘宗厚、薛新甫、方氏、戴人、东垣、严氏、丹溪等大家的论述,及《准绳》《保命集》《产宝》《良方》《济阴纲目》等著作中关于带下症的论述,集合历代医家之所长,突出了朱丹溪、薛新甫、戴人等医家的学术思想。同时,对于前人错误的论述,也辑入书中,以为辨正。如:“刘河间曰:俗医白带而用辛热药,虽有误中,致令郁结热聚,不能宣通,旧病转增。世传误之久矣。”可见秦皇士对前人的经验与理论,是批判性的继承与发展。

书中热入血室一证后附脉,秦氏对女科脉法的精髓进行了总结。引用《脉经》曰:尺脉滑,血气实,妇人经脉不利。女科脉诊,诊断妇人病之虚实寒热、标本缓急、胎产孕育之变化。秦氏通过脉法,对女子病预后判断最为独到。如“尺脉急而弦大,风邪入少阴之经,女子漏下白赤。漏下白赤,日下血数升,脉急疾者死、迟者生”。





学术思想特点
1.倡用方变通,注重实用
《女科切要》一书,所载方剂159 个。其基于经方,但不拘泥于古论、成方而不变通。秦氏书中所记载方剂,附有很多随证加减的家藏秘方,法随证立,方从法出,随证化裁。其载方用方特点新颖,可分以下五点:

一是以药析方,随证变通。如“月经先期”中,先期汤下所载“先期经来,血热也,故以四物三黄同用,则血不沸腾。少加艾叶于寒凉味中,亦复卦之义也”等语,语言简练,用药简便,使读者一目了然。

二是补前书未及。如“火邪经闭”中清胃散所载“按膏粱积热,不生精血,湿热甚至于冲任则病带下,燥热郁于诸经,则患经闭,是症最多,前书未及,师老补著,厥功溥矣”等语,论及膏粱积热、燥热郁经为引起经闭的主要原因,补以往之不足。

三是对经方验方有务实的评价。如“不应停而停”一节中所载加味逍遥散,其下就载有“此逍遥散加丹、栀,名八味逍遥散,此方重在脾胃,及行肝胆郁滞,故不用生地,恐伤胃也,以肝伤血少,用归芍养血平肝,木盛土衰,用术、草和中扶土,柴、茯升阳利热,丹、栀凉血泻实,故为妇人血虚发热,治郁调经之通剂”等语。

四是家藏秘方,用药加减神乎其技。书中所附方药,有很多家秘用方,以其家传数代的经验积淀。如家秘清肺饮,治肺气不清,下遗成带;家秘清胃散,治胃中湿郁,下移成带。家秘三白丸,治远年成带等。书中载“考东垣先生清胃原方,只当归、川连、生地、升麻、丹皮,薛新甫先生加犀角、连翘、甘草、名加味清胃散,今师老恐其凝滞,加缩砂仁,神乎技矣。”值得一提的是,因《女科切要》一书后又经须用恒编次,所以书中可见门人增补的痕迹。如上述“师老”等语,当是秦氏门人对秦氏的敬称。

五是重视制方法度。书中对方剂药量配合、药物炮制,方剂用法做了详细的记载。如书中记载用“四制香附丸”:香附米一斤,去皮毛,分四分,用苏木、红花、桃仁、泽兰各一两,同煎一度,各浸三日,晒干、焙炒、磨末,为丸空心开水下散钱。治妇人、室女经候或来或止,六脉沉涩,神效。“十味香附丸”:香附子一斤、当归身、川芎、白芍药、熟地各四两,白术、泽兰、广皮各二两,黄柏盐炒一两、炙甘草一两。为末,醋糊为丸,空心,淡盐汤下。家秘用治厥阴火旺,经闭不调等证。“九味香附丸”:香附四两、当归身、川芎、白芍、生地酒炒、陈皮各一两,白术二两,条芩酒炒一两五钱,小茴香五钱。十味丸以川柏凉下,此方以小茴香温下,且白术倍于前,治中州凝滞经闭。方剂配伍之精妙,中药炮制之变化,对现今妇科临床用药与研发均有一定启示。

2.治学宗薛新甫,重视顾护脾胃
秦氏注重对经典的继承与发扬,认同薛己的学术思想。薛新甫在妇科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多采用养脾胃、补气血的方法。
秦氏书中所述:“以十二经皆禀胃气所生,尝见膏粱嗜奉者,往往中气不清,以致冲任胞中皆热,而溲便混浊,赤白带下,经候不调。”“按调经重脾胃者,以胃主生血,水谷之精气化,则经血自生耳,故脾胃不健而血不生者,非四物汤可概治也。”“调养中气,以除治病之根,故曰带下当以胃药收功者。”均可看出其重视理脾胃以调经。

另外,秦氏在带下症一章中,认为著书固宜分经列治,求致病根源,带下不可只以赤白二带称之。引用《内经》论痿独取阳明,阳明会于气冲,属带脉,纳水谷,渗灌诸经。又据《阴阳别论》云:阳明病,则带脉不引,而带下之症作。悟出带下症病因病机未可尽归六淫七情,肠胃积热也多是导致带下症的病因。《内经》云:“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长幼饮食一般,故均有带下。秦氏立家秘诸方,调养中气,阐发独取阳明,带下当以胃药收功,以除治病之根。

秦氏有普世济人之心,对传道授业亦是格外用心。在血崩症中记有“温补、清补两大法,门人皆习焉不察,特申言之”等语。还提出学者不仅要知女科养血补血,更勿忘却祛邪泻热。其门人所述“师老恐女科务在养血,伤寒专主散邪,故互著于《大白》《切要》两书”等语可见秦氏对受业之用心。

今存《女科切要》一书,虽系残卷,但从其内容来看,分类详细,论述缜密,方药丰富,理贯通、法实用,较系统的反映了秦氏在女科一门的医学思想。同时对今女子经带病症的文献研究、临床诊断、方药研发、应用都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有参考和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