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物药具
历代名医
医药典籍
百年老号
藏品阁历程
关于我们
张家山出土医书
关闭
返回上一级
张家山出土医书
成书年代
:西汉初期
出土时间
:1983-1984年
出土地点
:湖北省江陵县张家山三座汉墓中
古籍概述
:内容为汉代典籍,有《历谱》、《二年律令》、《奏谳书》、《脉书》、《
算数书
》、《
盖庐
》、《
引书
》和
遣策
共八种,涉及汉代法律、军事、历法、医药、科技诸多方面。
古籍介绍
MORE+
1983-1984年,在湖北省江陵县张家山三座汉墓中出土了一千六百多枚竹简,墓葬年代当在西汉吕后二年(公元前186)或稍后,墓主人是一名基层官吏。出土的汉简不仅数量大,而且内容珍贵,广泛涉及汉初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地理、家庭、婚姻等许多方面,因此也是全面认识研究汉代历史文化的原始新材料。尤其是《二年律令》和《奏谳书》在张家山汉简中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二年律令》简526枚,含27种律和1种令。《奏谳书》简228枚,系自春秋至西汉初期22个案例的汇编。
脉书
脉书 湖北兰陵张家山247号汉墓 西汉 竹简
《脉书》
:在张家山247号汉墓出土了一批与医学有关的竹简。其中一简背后题有“脉书”,当系书名。《脉书》共66枚竹简,按其内容分为独立的五个部分。 张家山汉简《脉书》的作者对于天地阴阳理论的运用不同于《灵枢经》。因为十二支用以记月代表四时,象征天道的运行,所以人体应有十二阳脉。阴阳学说认为天地是阴阳交合的产物,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参化而演生万物,简本《脉书》中经脉与阴阳配合的方法,正体现了这一理。
第一部分
《病候》
,头至足依次叙述了67种疾病的名称及简要症状、部位,涉及内、外、五官、妇、儿科病症,其中内科病约占2/5,不同于马王堆医书《五十二病方》侧重于外科病,此外尚有外科、五官科、妇科、儿科疾病。 《病候》一书主要有以下几点特点:
1.此书是现已发现我国最早的一部疾病症候学专著。全书共记有67种疾病(其中“寒中”病先后共有两条,每条的症状均不相同,由于其病名全同,故在这里仍作为1条计数)。大体上是按照头部、上肢、躯干、下肢及全身的先后顺序依次排列各病。每病则均简要记有症状及其病名,但均未涉及有关诊断及医疗方法等内容。
2.在全部67种病中,除了1种疾病因缺文无法作分类统计外,如果按照传统中医学的疾病分类法,属于内科病的有27种,约占全部病数的40.3%,其范畴主要包括一些外淫病,个别脏腑病,七种痰病和其他内科杂病;外科病有19种,占全部病数的28.4%,其范畴主要包括身体各部的痈,沱,凛病,瘦病,七种痔病和两种皮肤病;妇科病有5种,占全部病数的7.5%。其范畴包括月经病,产乳病和子胜(子宫)病;儿科病只有2种,占全部病数的2.9%,即疤和瘸。、五官科病有13种,占全部病数的19.4%,其范畴包括眼、耳、鼻、口、齿、喉等疾病。全部病名以内科病为数最多,其次是外科病,再次是五官科病,而妇、儿科病少。其同时产物《五十二病方》中外科病占57.7%,内科病占28.8%,其他各科病占13.7%。说明在两部古医书中内、外科病互有其优势比重。
3.将《病候》所记的疾病或症候名称和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各医书相比较,其中完全相同的古病名很多,为二书的成书年代非常接近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此二书中的很多古病名不见于《黄帝内经》,这也说明它们成书的时代均在《黄帝内经》以前。
第二部分
《阴阳十一脉灸经》(丙本)
, 张家山《脉书》的第二部分,即《阴阳十一脉灸经》丙本。此本与马王堆医籍中的《阴阳十一脉灸经》甲、乙两本内容全符,为同书的不同古传本。
将此丙本文字和甲、乙两本互勘时,则其内容以丙本更为完整,共保存有915字,而甲本存583字,乙本存793字。由此可见丙本较之甲本多332字,比乙本多122字。也是三种《阴阳十一脉灸经》保存最全的写本。
丙本所记述的全身十一脉脉名、各脉的循行部位,是动病与所生(产)病以及各脉主病的数目等,均与甲、乙两本基本相同。三本相互校合,正好为《阴阳十一脉灸经》原书得到更大程度的全部复原。
第三部分
《阴阳脉死候》
,张家山《脉书》的《阴阳脉死候》乙本直接抄录在《阴阳十一脉灸经》丙本之后,和马王堆帛书将《阴阳脉死候》(甲本)直接抄录在《脉法》一书之后的次序截然不同。这也说明了这两部著作具有其更古渊源的独立性质。至于从内容来看则此甲、乙二本也基本相同。
由于《阴阳脉死候》是一部诊断类的古医书。因而也未提出具体治疗方法。至于丙本的最后四段文字均与前面的死候诊断无关,且各段文义不相连属,应系后来抄录此书时所增的文字。
阴阳脉死候》所记的人体五种组织,与《灵枢·经脉》论“五阴气绝”一段的体内五种组织大致相似,惟《死候》的组织中有“气”字,《灵枢·经脉》则无“气”而有“毛”字,且《死候》文字更为简要古朴为异。
其中说:“夫留(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动。动则实四支(肢)而虚五臧(脏),五脏虚则玉体利矣。”是目前书已知古籍中最早甲“流水”与“户枢”的比喻论述人体运动有利健康的原理。
第四部分
《六痛》
,在张家山汉简《脉书》中是在《阴阳脉死候》乙本之后和《脉法》之前,原书只有111字,首尾完整无缺,也没有标记书名及撰人姓氏。据其本文中的“六痛”二字及其中心主旨,称之为《六痛》。全文为四言协韵体,一气呵成。内容则论述人体内的六种组织即:骨、筋、血、脉、肉、气的生理机能及其发病为“痛”的症候特征,并指出必须特别重视加强调摄预防,以免疾病的发作与演变,而危及健康生命。由于文字简短,及文体所限,对于六种疾病均未能作进一步论述,也没有提出具体治疗及预防的对策。《六痛》有以下一些特征:
1.全文均为四言协韵体。
2.全文所论述的人体六种组织。气、血、肉、筋、骨、脉六种组织比《阴阳脉死候》中的五种人体组织增加了1种,即“脉”。同时《六痛》和《阴阳脉死候》均论疾病的死候,而其所述症状又各不相同,这些都进一步说明它们是两种性质近似而内容迥异的古医书。而《六痛》的六种组织应是在上述五种组织学说纂础上进一步的发展。
3.此书中虽强调必须及时合理地医治“六痛”,但未记医疗应采取的措施,专家疑原撰者在此书之外另有专文,或另以口传方式传授治法。
第五部分
《脉法》(乙本)
,张家山《脉书》中最末尾的第五部分即《脉法》一书的乙本,如将其与马王堆医书中的《脉法》甲本相对照,二者内容也基本相同,但是马王堆的《脉法》甲本只存188字,缺文过多,而《脉法》乙本却保存了312字,多于甲本124字。因而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甲本的缺损部分,而且也将甲本残文中的某些因模糊失误的释文得以纠正。
《脉法》一书通过甲、乙两本互补,虽仍有少量文字残缺,但其全貌已可基本复原。从全书内容分析,分为七个自然段(七节),而各段均有其相对地独立性。如果粗略地予以概括,大致是第一段论脉的重要性。第二段论(脉)气的生理规律和治疗原则、第三段论脉气病所用灸和砭的医疗方法。第四段论痈脓病用砭石“启脉”理论与方法。第五段论诊脉方法及六种脉象,第六段论诊脉的脉名(部位)及要求。第七段结尾,但第七段在甲乙两本的内容完全不同,其中甲本为结束语性质23字。而乙本则论述察脉治病的次序而告终,共25字。
从内容分析,可以认为此书所记述的有关人体生理、病理及治疗思想较之《黄帝内经》均具有更为古朴的早期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