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无己

成无己

(约1063-1156年),宋金时期山东聊摄(今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县)人,约生于北宋嘉祐治平年间,后聊摄为金所占,遂成金人。出生于世医家庭,自幼攻读医学,卒年高龄九十三岁,对《内经》《难经》《伤寒论》等古代经典皆有研究,尤其是对于《伤寒论》最为推崇,是最早注释《伤寒论》的医学家,也是伤寒学派的主要代表医家之一。

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医圣)的《伤寒论》,可谓医方之祖,但内容深奥,缺乏理论阐述,未得广泛传播。在成氏以前,研究《伤寒论》者虽已有孙思邈,在其同时代亦有朱肱、庞安时等人,但他们均未对《伤寒论》原文进行注解。成无己博及精研,深造自得,引《内经》《难经》以阐发仲景诸说,于辨析表里虚实亦有独到之处,对后世伤寒说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因其之每引《内》、《难》等理论以发明仲景之说,分析其病机、治则、方剂等,不仅使内、难、伤寒一脉相承,融会贯通,具有探本寻源,互相渗透之妙,同时还起到了经论结合,以论证经的效果。使伤寒理明,内、难有实由于前无他人可鉴,难度很大,致使其书著成时成氏已至八十高龄,前后长达四十余年。也正由于成氏注解《伤寒论》的古奥原文,致使这部有很大实用价值的著作才得以广泛流传,被医家所理解与重视,使研究者越来越多,促进了伤寒学派的发展。 成无己对张仲景的辩证与方义有所阐发,形成了系统的中医理论体系。他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历史地位。

成氏著作有三,《注解伤寒论》(10卷)、《伤寒明理论》(3卷)、《伤寒明理药方论》(1卷)。《伤寒明理论》凡50篇,从“发热”起至“劳复”止,对《伤寒论》中50个主要症状,每论一证,均包括释义、病因、病理、分型、鉴别及不同治法等;《伤寒明理药方论》选常用20方,每方包括方义、方制、药理、加减及注意事项等。本书在制方分类上颇有建树。他不仅在前人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十剂”的概念,而且宗《内经》、《本草》诸说,提出了“七方”之名。《注解伤寒论》从理论上阐述了各种症候的病机、病变及处方用药,阐明了辩证论治的精神实质,揭示了《伤寒论》的隐奥,使其增强了理论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