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07-前310年),原姓秦,名越人,又号卢医,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名医。生卒年代不详,勃海郡郑(今河北任丘)人,一说为齐国卢邑(今山东长清)人。因其医术精湛,所以人们就用传说中的上古轩辕时代的名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扁鹊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鼻祖,对中医药学的发展有着特殊的贡献。
扁鹊学医于长桑君,有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十分重视疾病的预防,同时反对巫术治病,认为医术和巫术势不两立。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立望、闻、问、切的四诊法(当时扁鹊称之为望色、听声、写影和切脉)。他遍游各地行医,擅长各科,在赵国为“带下医”(妇科),至周国为“耳目痹医”(五官科),入秦国则为“小儿医”(儿科),医名甚著。后因医治秦武王病,被秦国太医令李醯妨忌杀害。
扁鹊在自己的医疗生涯中,不仅表现出高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还表现出高尚的医德。他谦虚谨慎,从不居功自傲。在《史记》中概括归纳为六条戒律,称为“六不治”。这六不治包括:“信巫不信医,骄恣不论于理,轻身重财,衣食不能适,病情严重到“形羸不能服药、藏气不定”等。即:一是依仗权势,骄横跋扈的人不治;二是贪图钱财,不顾性命者不治;三是暴饮暴食,饮食无常者不治;四是病深不早求医者不治;五是身体虚弱不能服药者不治;六是相信巫术不相信医道者不治。这是他治病的信条,由此也反映出他高尚的医疗品德。
在《史记 · 扁鹊仓公列传》、《战国策 · 卷四秦二》里载有他的传记和病案,并推崇为脉学的倡导者。据《汉书 · 艺文志》载,扁鹊有著作
《内经》和《外经》,但均已失佚。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
《难经》为扁鹊所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