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物药具
历代名医
医药典籍
百年老号
藏品阁历程
关于我们
本草原始
关闭
返回上一级
《本草原始》
成书年代
:明代
成书作者
:
李中立
古籍概述
: 《本草原始》,药学著作,共十二卷。明代李中立撰。刊于1612年。又名《本草原始合雷公炮制》。本书将药物分为草、木、谷、菜、果、石、兽、禽、虫、人10部,收集药物约近500种。首载《神农本草经》原文,次引《名医别录》,又次综述各家之说。每种先以小字记其产地、形态、气味。次以大字记其主治,所绘药图,多为作者根据实物绘制,形象逼真,并附有说明。现存明、清多种刻本及石印本。
古籍介绍
MORE+
《本草原始》
明代晚期出现了本草史上第一部绘制药材图谱的著作《本草原始》,作者为河南雍丘今河南祀县的李中立。该书的药材图绘画精当,文字描述准确到位,至今仍被许多中药学家认为是开启中药药材学的第一部著作。
书籍评价
MORE+
一.目录版本学考察
《本草原始》约成书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为李中立亲手书画而成。史书上记载的《本草原始》及其版本有:明殷仲春《医藏书目·普醒函》最早著录《本草原始》谓“八卷”。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杞县志》谓“《本草原始》十二卷”。清《郑堂读书记》谓“清乾隆甲戊(1754年)存诚堂重刊袖珍本,为十二卷。
孙殿起《贩书偶记》及《续编》各著录了一个清刊本。王重民介绍了《本草原始》明万历间刻本的内容及版本。龙伯坚介绍了《本草原始》国内的八个明清刊本。
除此之外,《续修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收录了《本草原始》初刊本,但为残卷。
二.永怀堂刊本介绍
“明崇祯11年戊寅(1638)永怀堂刻本”为十二卷。该书卷八正题下著“吴郡葛鼐端调甫校订”,且卷内药物正文文字为版刻印刷。
三.《本草原始》初刊本与永怀堂本之比较
(一)体例不同
1序文的不同
初刊本原有序文两篇,分别为罗文英所著的“《本草原始》叙”以及马应龙所著的“《本草原始》序”。
而永怀堂刻本仅见序文一篇,即为葛鼐所著的“合刻李正宇先生《本草原始》戚南塘大将军《纪效新书》序”。该序文题名告诉我们永怀堂本的《本草原始》是与戚南塘大将军的《纪效新书》合刻在一起的。
戚南塘大将军就是明代著名民族英雄戚继光,号南塘。《纪效新书》是戚继光在东南沿海平倭战争期间练兵和治军经验的总结。为什么葛鼐要把看似毫不相干的两本书(《本草原始》与《纪效新书》)合刻在一起呢?关于这一点葛鼐在序文中交代的很明确:“兵药一也。此言驱患苦而活人其功同也。”“兵乎,药乎,岂特一之而,且贯之矣。”由此可见,葛鼐认为用药治病与用兵打仗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驱人患苦,而且二者为达到目的所采取的方式也很相似,都要凭借物品,治病用的是药物,打仗用的是士兵及兵器。
《江浙藏书家史略》载:“葛鼐,字端调,昆山人,太常卿锡璠子,崇祯举人。锡璠有八子,皆好学……鼐益购所未备书,所藏达三万卷。”葛鼐为大藏书家,因此,推断葛鼐藏有《本草原始》与《纪效新书》,并将二书合刻在一起,并不为怪。
2大小字
初刊本每条药物的“原始”内容(包括药物产地、形态、释名等)均为大字,而药物的气味、主治、采摘、修治、附方等均为小字。而永怀堂本每条药物的主治为大字,其余项均为小字。
(二)药物文字的比较
1药物数量的增减
初刊本共载药物502条。永怀堂本载药499条,与初刊本比较缺失药物4味,补入药物1味,分别为:缺失药物分别为卷之二缺失“艾”一药,卷之三缺失“狼毒”一药,卷之十一缺失“蜣螂”及“蚱蝉”二药。增补药物为卷之四补入“儿茶”一药。
2药物顺序的调整
永怀堂本与初刊本在部分药物的排列顺序上也有不同,经比对共有三处:
其一,永怀堂本卷之六“堇堇菜”条药物排在“兔儿酸”条药物之前,初刊本于此相反。
其二,永怀堂本卷八“礞石、花乳石、不灰木、炉甘石、蓬砂、鹅管石、蛇含石、姜石“8条药物排在“雨水、露水、腊雪、夏冰、千里水、逆流水、井华水、新汲水、地浆、热汤、浆水、无根水、半天河”13条药物之前,而初刊本于此相反。
其三,永怀堂本卷八“梁上尘、百草霜、墨”3条药物排在“半天河”条后,初刊本此3条药物排在礞石条药物后,花乳石条药物前。
3药物正文内容的变化
初刊本与永怀堂本在药物正文内容上出入很大,几乎每个药物条的内容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别。存在一个药物条中有超过20字以上的内容增补或删除或修改这样情况的药物条数共有109条。
(三)药图的比较
初刊本共收录药图417条。而永怀堂本收录药图424条,比初刊本多出7条药图,多出来的这7条药图均来自该书第八卷。除此之外,两本尚有17条药图存在不一致之处。
(四)分析
永怀堂本《本草原始》较《本草原始》的初刊本无论从药物正文内容、药材图以及书籍的体例上都做了很大的改动,这些改动应为葛鼐重刊该书时所为。改动中增补了很多内容,以该书第8卷为最,而增补的内容经比较发现主要引自《本草纲目》及《证类本草》。
葛鼐在校勘中改正了初刊本一些文字和内容上的错误,如将千里水、东流水的内容从“逆流水”条中分出另立“千里水、东流水、甘烂水”条并将其移入等。但由于校勘不够认真,也带来了更大的疏漏,如卷三遗漏了狼毒条,并将狼毒条正文中部分内容移至“豨莶”条正文中,药图上将“豨莶”药材图画成了“狼毒”药材图;“藿香”条药材图有明显的错误;半夏药材图“脐”给遗失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