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杲

李杲

(1180-1251年),字明之,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晚年自号东垣老人。他是中国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他十分强调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因为在五行当中,脾胃属于中央土,因此他的学说也被称作“补土派”。 

李氏出身富豪之家,自幼沉稳安静,极少言笑,十分喜爱读书。李杲20多岁时,他的母亲患病,请了许多医生前来,治疗无效,也就糊里糊涂地病死了。这件事对他的触动极大,从此便立志学医。他听说易州的张元素的名声很大,便携重金前去拜师学医。由于他有很深的文学功底,学习得很快,几年以后,就已经学得很好了。

李氏生活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时有瘟疫流行,便潜心钻研《内经》《伤寒》等书,终于研究出了一张方子,治疗此病非常有效,病者抄了回去,几乎没有治不好的。

李氏精通医术,但并不行医。其脾胃论的核心是:“脾胃内伤,百病由生。”这与《内经》中讲到的“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论点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十分强调胃气的作用。同时,他还将内科疾病系统地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这对临床上的诊断和治疗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对于内伤疾病,他认为以脾胃内伤最为常见,其原因有三:一为饮食不节;二为劳逸过度;三为精神刺激。另外,脾胃属土居中,与其他四脏关系密切,不论哪脏受邪或劳损内伤,都会伤及脾胃。同时,各脏器的疾病也都可以通过脾胃来调和濡养、协调解决。但他绝对不主张使用温热峻补的药物,而是提倡按四时的规律,对实性的病邪采取汗、吐、下的不同治法。他还十分强调运用辨证论治的原则,强调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不可犯虚虚实实的错误,这样就使得他的理论更加完善,并与张子和攻中求补,攻中兼补的方法不谋而合了。

李杲的著述较多,主要有《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及经罗天益整理后的《东垣试效方》;《兰室秘藏》,《用药法象》,附《东垣试效方》、《医学发明》。其他著作还有《伤寒会要》(佚),《活法机要》(存),以及题为李杲的《东垣心要》(佚),《脉理玄微》(存),《珍珠囊药性赋》(存)等十余种,多为后人托名之作。其著作《脾胃论》对后世医家关于脾胃病及以脾胃为主的治疗方法有着重要的影响,起到了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