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苏轼(1037-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1009-1066年)、其弟苏辙(1039-112年)合称为“三苏”。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代表有宋一代新诗风和最高成就;词一扫晚唐五代以来绮艳柔靡积习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于词学发展影响深远;其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

多才多艺的他,对养生与医药之术也颇有研究,在历史上留下了众多的传说与故事,尤其是他与圣散子方的不解之缘更是留传千古。
朝代
宋代。
医学著作
圣散子方》。
生平经历
因为“乌台诗案”的牵连,苏轼被贬黄州,其友巢谷不远千里来与之做伴,并为苏家之“西席”,为其子苏迨、苏过之良师。是年黄州及邻近州郡大疫流行,死人无数,忧国忧民的苏轼痛心疾首,却苦无良策。而恰在此时,巢谷用其家传秘方圣散子治好了处于生死边缘的病患。

此方在当时可谓救活人无数,然而巢谷囿于祖训,不愿将其药物组成公诸于世。后经东坡反复劝说,巢氏才勉强同意将此方授之,但要其指松江水为誓,不得传人。

苏轼得此方后,怀着一颗博爱之心的他并没有遵守誓言,而是将其传给了名医庞安常,他认为这样可以救治更多的病人,而且庞安常也是可传之人,因为他是名医,又善著书,可以普救众生。同时这样也可以使巢谷的名字和圣散子一样传世。而庞氏果然没有辜负苏轼之望,在其著作《伤寒总病论》中附了此方。并有《圣散子方》一卷流传,以后被收入《苏沈良方》中,圣散子借苏东坡和庞安常之名流传开了。

圣散子不仅在解除黄州的疫病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还在苏轼任杭州知州时治愈了春季流行于苏杭一带的瘟疫,杭城之民众“得此药全活者不可胜数。”元祜五年(1090)在疫情趋于缓和后,他还派专人给穷人烧粥施舍,并煎药送给无钱请医的病人,派专人带医生在杭州城内一个坊接一个坊地去治病,救活了无数病人。

由于当时疫情特别严重,苏轼还发动民间捐款支援抗灾,自己以身作则,捐出黄金五十两,加上集资,创办了一所病坊,名为“安乐坊”,收纳贫苦病人,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家医院,是公私集资的传染病院。这更加使圣散子之名天下皆知,甚至有人刻石为铭将其方记录下来。或许由于苏轼的名人效应,于是圣散子也被神话,得以快速流行。北宋晚期文学家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谈到:“宣和后,此药(圣散子)盛行于京师,太学诸生信之尤笃,杀人无数。”

明朝时期,苏州爆发瘟疫,地方长官深信苏轼的记载,以圣散子来治疫。但明朝文人俞弁在《续医说》记载:“弘治癸丑年(1493) ,吴中(苏州)疫疠大作。吴邑令孙磐令医人修合圣散子,遍施街衢。并以其方刊行,病者服之,十无一生,率皆狂躁昏瞀而卒。”

苏轼以圣散子治病时“活人无数”,为何其他人不行?原因或许有三: 一是药不对症,苏轼面对的症状,与后人遇到的症状不一样,可见圣散子肯定不可能包治百病;二是苏轼的“活人无数'可能有些夸张,没有反映出”杀人无数”的另一面,或将因圣散子而死地看成因瘟疫而死;三是剂量不对,苏轼的剂量与后人的剂量不太相同,不同朝代计量单位差别很大,同一朝代不同地区计量误差也很大,导致苏轼的治疗效果与其他人大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