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01
成书年代:宋代
成书作者唐慎微
古籍概述《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这部药物著作是北宋四川成都名医唐慎微所著,约在宋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成书,共32卷,取名《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全书60余万字,博采以前药书之长,吸收经史百家及佛道著作中有关药物的论述,收录了历代药书的序论、百病主治药方、服药食忌例证,使读者对历代本草著作的源流以及药物的配合与禁忌有一个概括的了解。
古籍介绍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这部药物著作是北宋四川成都名医唐慎微所著,约在宋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成书,共32卷,取名《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稿成,未予刻印。

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通仕郎艾晟向官府推荐此稿,并奉命略加整理后雕版刊印,改名为《大观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宋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朝廷命曹孝忠对此书再作校正,重新印出,定名为《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




书籍内容介绍 
全书六十余万字,博采以前药书之长,吸收经史百家及佛道著作中有关药物的论述,收录了历代药书的序论、百病主治药方、服药食忌例证,使读者对历代本草著作的源流以及药物的配合与禁忌有一个概括的了解。

全书共收动物药材、植物药材、矿物药材1746种,每种皆附绘图形;其中新增加约600余种。书中又收单方3000余个、方论1000余首,是800多年前药物学的范本。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除引用《神农本草经》等历代本草医书外,还广泛搜集了古代的经史、笔记和文集等有关药物的记载,故后世已经失传和散佚的古书,也可从其引文中略窥便概。

宋以前的本草,一般只是朴实地记载药物功能主治,不附处方,医生在学习和使用时还需重检方药,极为不便。而《经史证类备急本草》采录了经典医著和历代名医方论,搜集大量单方、验方,共约三千余条,分别载入有关药物项下,使学者开卷之后,能一览用途用法。在体例上也做了不少革新,如将药物理论和药物图谱汇编成一书;对古书作了许多文字修订及“续添”增补等等。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重视药材道地,所记道地计有144名,较唐代
孙思邈《千金翼方》所记的“其出药地凡一百三十三州”情况有所发展。慎微为四川人,故对四川道地药材记载尤为详实,如戎州(今宜宾市)产巴豆;梓州(今三台县)、龙州(今平武、江油县)产附子、川楝子、猪苓;茂州(今茂县)、眉州(今眉山县)产独活、升麻、决明子、使君子等。




书籍成就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是我国宋以前本草学集大成之著作,数次作为国家法定本草颁布,沿用近五百年之久。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对药物形态、真伪、炮制和具体用法等药物知识,兼收并蓄、汇编一体,使人开卷了然。

该书使我国本草从此具备了药物学的规模。除收载药物齐全外,还记载了药物性能功效、应用方法、药物来源、栽培训养、药材鉴别、泡炙制剂等方面的知识。另外,《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收录了仲景以来至北宋时期如《雷公炮炙》及《唐本草》 、《食疗》等系列历代名家的方论、民间验方和自己的临证验之有效的处方,共三千余条,分别附于有关药物之下,便于医生在学习时使用。唐氏以此收载药房,开创“方药对照”研究之先河。成为后世本草学著作编写的范例。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规模巨大、内容详博、药物众多、方药并举,集宋代以前中药学成就之大成,是一部研究中药学的重要历史文献。而且对后人在现代中医药健康养生领域研究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慎微在《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不仅合并了宋代掌禹锡的《嘉祐本草》和苏颂著的《图经本草》的全部内容,而且旁征博引,精细考察,采用“图文对照”形式,辑录了宋以前各家医药著作,从而为后世保存了大量的医药文献。

《神农本草经》、《本经集注》、《新修本草》、《炮炙论》、《开宝本草》、《海药本草》等已散失的珍贵本草文献的主要内容,都依靠《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得以保存下来,利于后世辑复。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认为此书比300年后才编成的欧洲植物学著作要高明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