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物药具
历代名医
医药典籍
百年老号
藏品阁历程
关于我们
金匮要略阐义
关闭
返回上一级
《金匮要略阐义》
成书年代
:清代
成书作者
:
汪
近垣
古籍概述
:《金匮要略阐义》是清代汪近垣编著的一部伤寒金匮类中医著作,成书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本书对张仲景《金匮要略》逐条阐述,揭示其义,并联系临床,颇有阐发。现存咸丰十年(1860年)钞本,藏于南京图书馆。
古籍介绍
MORE+
《金匮要略阐义》
作者汪近垣,江苏仪徵人,清代道光、咸丰年闻名医。幼习儒业,工书法,尤长隶书,同时拜于本县名医李炳门下。李炳字振声,号西垣,行医于楚、越、江、淮问,晚年多寓邵伯镇、瓜州北湖。着有《辨疫琐言》《金匮要略注》《西垣诊藉》等。
李炳之医道见重于扬州学派朴学大家焦里堂、焦虎玉父子。清嘉庆十年,焦虎玉遘疾似疹而阴躁,李西垣以脉紧而不渴,认定不是出疹,投真武汤而愈,群医称奇而羡。后来焦虎玉读《郑来圃医案》,云有寒极郁内、逼阳于外之阴痴证与此相合,方领悟李炳用药洽切而颇合医道之精诣。李炳于当年病逝。
两年后焦里堂患伤寒重证,焦虎玉延请年轻的医生汪近垣为乃父诊治。汪近垣据耳聋、舌黑、脉滑而洪大无伦,断定为少阴欲作亡阳之证,此际非重用参、附不救。是时,也请诸医同诊,或谓舌黑、脉洪大是阳证,有所异议。焦虎玉忆起《郑来圃医案》中有类似病情,言脉散大是真阳欲脱,舌黑是肾水凌心,决计用参、附之药,果然应手而愈。后来焦里堂先生在《梅花馆女录・郑来圃医案序》中详录此案,并称汪近垣深得李炳之真传。
焦里堂病愈后,又延寿十数年,完成了名着《易学三书》和《孟子正义》,汪近垣以医助圣贤传书,厥功可表。
书籍成就
汪近垣行医五十余年,这部《金匮要略阐义》是他毕生的唯一着述。其子汪少垣也是儒医,传其钞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