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敩

雷敩

雷敩(xiào),南朝·宋时著名药物学家,生平里居未详,其名最早见于《隋书·经籍志》。雷氏对药物炮制多有研究,曾著《炮炙论》三卷,是我国古代第一部集大成的中药炮制专著。原载药物300种,每药先述药材性状及与易混品种区别要点,别其真伪优劣,是中药鉴定学之重要文献。书中称制药为修事、修治、修合等,记述净选、粉碎、切制、干燥、水制、火制、加辅料制等法,对净选药材的特殊要求亦有详细论述,如当归分头、身、尾;远志、麦冬去心等,其中有些方法至今仍被制药业所采用。此书对后世影响极大,历代制剂学专着常以“雷公”二字冠于书名之首,反映出人们对雷氏制药法的重视与尊奉。

宋代赵希弁说:“《雷公炮炙论》,三卷,古宋雷敩撰,胡洽重定。”按胡洽是刘宋时人,原名道洽,因避齐太祖萧道成讳,剔除“道”字,改名“胡洽”。著有百病方二卷,《肘后方》中亦载有胡洽水银丸,大治水肿,利小便,另有露宿丸,治大寒冷积,亦是胡洽方,则《雷公炮炙论》,当属刘宋时书。此书非成于一时一人之手。最初创于雷敩,后人多有增删修饰。正如苏颂《图经本草》滑石条云:“《雷教炮炙方》……观其书,乃有言唐以后药名者,或是后人增损之欤。”

《雷公炮炙论》原书在元代以后已失传,但其主要内容却散在各家本草之中。其佚文多存于《证类本草》中,据统计多达240余条。明代多种本草书中均附入此书佚文,以雷公炮制冠于书名之首,如《雷公炮制药性解》、《新刊雷公炮制便览》等,但此类书均非《雷公炮炙论》辑佚本,仅收部分佚文而已。此书为我国最早的中药炮制学专着。后世有张骥、王兴法的两种辑本。

《雷公炮炙论》作为炮制专著,对中药炮制的发展,发挥了无与伦比的作用,然而,其在中药鉴别上的成就也是极为突出的。其中不少鉴别经验,在今天仍有实用参考价值。

一、辨别真伪,正本清源:《雷公炮炙论》载药268种,据初步统计,其中辑录了56种中药的78种伪品,并对正品与伪品的鉴别特征加以描述。该书还对一些中药的基源作了初略考订。

二、甄别混淆,各得其所:对于一些或因形似、或因近缘、或因名称相近、或因同名异物而容易混淆的品种,雷公详加区分,使各得其所。《雷公炮炙论》对混淆品种的鉴别要点,往往采用对比分析的手法作执简驭繁地记述,使人一目了然,印象深刻。

三、辨识优劣,择优而用:雷公非常重视中药质量,在辨识中药优劣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雷公炮炙论》描述了许多药物的优劣标准,其落脚点在于择其优者而用之。诸如硫磺“勿用青色及半白半青、半赤半黑者。自有黄色,内莹净似物命者,贵也”;云母“色黄黑者厚而顽,赤色者……并不中用。须要光莹如冰色者为上”,厚朴“要用紫色、味辛为好”;紫桂(即肉桂)“勿薄者,要紫色、厚者”;蛇蜕“勿用青、黄、苍色者,要白如银色者”;沉香“须要不枯者,如嘴角硬重,沉于水下者为上也;半沉者,次也”。这些经验,在今天仍不失其指导意义。该书对中药优劣的辨识不仅限于性状特征,有的还从生态环境,生长年限、生理特征等方面加以说明。如薯蓣“勿用平田生二、三纪内者,要经十纪者,山中生,皮赤、四面有握生者妙。”再如血余“凡使子,是男子,年可二十已来、无疾患、颜貌红白,于顶心剪下者发是。”

四、鉴别方法,多种多样:《雷公炮炙论》在鉴别中药真伪优劣、区分混淆种时,采用了多种鉴别方法,多数是从性状上鉴别,亦有简单的理化鉴别,还有的是从动、植物形态上进行鉴别,丰富了古代中药鉴定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