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物药具
历代名医
医药典籍
百年老号
藏品阁历程
关于我们
《丹溪心法》
关闭
返回上一级
《丹溪心法》
成书年代
:南宋嘉定年间
成书作者
:朱丹溪
古籍概述
:对人体生理病因、各种疾病的症状及治疗等做了具体论述。该部巨著的诞生对藏族医药学、蒙古族医药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古籍介绍
MORE+
《丹溪心法》
重订丹溪先生心法三卷 附录一卷 元 朱震亨 撰 明 程充 重订 明弘治六年(1493年)程祖兴等刻本
《丹溪心法》为临床综合性医著,是中医滋阴派代表著作之一。
朱丹溪
(1281-1358年),名震亨,字彦修,世称“丹溪先生”或“丹溪翁”,元代婺州义乌人。朱丹溪一生著述颇多,加之经其弟子门人整理而具名丹溪的医籍达20余种,《丹溪心法》即是由其门人整理而成。朱丹溪倡导滋阴学说,创立丹溪学派,对祖国医学贡献卓著,为“金元四大家”之一。
重订丹溪先生心法三卷 附录一卷 元 朱震亨 撰 明 程充 重订 明弘治六年(1493年)程祖兴等刻本
《丹溪心法》是一部研究内科杂病和朱氏学说的重要著作。程充称誉朱氏的学术经验“集先贤之大成”。全书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朱氏“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学术见解以及气、血、痰、郁诸病治疗方法。其临床治疗虽重视滋阴,但不拘泥专方,治法也比较灵活机变。卷首有“十二经见证”、“不治已病治未病”等6篇医论;全书分列各科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其他各科。论述病证,先引朱氏原论,次则记述朱氏门人戴元礼有关辨证等方面的论述,并介绍治疗方剂。其中各病症的附录部分,对于病名解释病因、证候、治疗等方面有相当深人的分析。末附《故丹溪先生朱公石表辞》、《丹溪翁传》两篇。
重订丹溪先生心法三卷 附录一卷
元 朱震亨 撰 明 程充 重订 明弘治六年(1493年)程祖兴等刻本
此书中提出从气血痰郁论治杂病的理论,以气血痰郁为纲,六气为目,分辨标本、地土方宜来审证求因。在《丹溪心法•六郁》中指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可见丹溪治疗杂病常以治郁为主,重在调气。他所创的越鞠丸统治诸郁,至今还在临证中广泛应用。
丹溪在杂病的诊治中还提出“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的认识,指出痰是导致“咳嗽、呕利、眩晕、嘈杂、怔忡、惊悸、寒热肿痛、痞膈壅塞,或胸胁问漉漉有声,或背心一片常为冰冷、四肢麻木不仁”等诸多病证的原因,提出治痰以燥脾湿是治其本,“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行则痰化”等治疗原则。并针对痰的不同性质,病证的不同部位,酌加选择。如湿痰用苍术、白术;热痰用青黛、黄芩;风痰用南星;食积痰用神曲、麦芽、山楂;老痰用海浮石、半夏、瓜蒌、香附、五倍子等药。从上述可见,丹溪从气血痰郁的病理变化来论治杂病,经验丰富,常为后人所取法。
该书问世后影响较大,当时流传《丹溪心法》一书有川、陕二本,多经时医增改。程充(明代医家,字用光,安徽休宁人)取震亨曾孙朱贤所藏旧本,参阅诸书,重加校正,厘为三卷,于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刊刻。明嘉靖以后,此程氏重订本还出现了五卷本,此本即程充重订本的早期版本,存世稀罕,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