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精要》宋陈自明撰,是中医外科第一部系统而精要的专著,促成中医外科学的形成与发展,是中医外科临证的重要参考书。
宋代著名医家
陈自明(1190-1270年)不仅擅长妇科,著有
《妇人大全良方》一书,而且又精通外科,他所著的《外科精要》(1263年)是祖国医学史上最早以外科命名的外科专著。
《外科精要》刊于宋景定四年(1263年),本书是在医家李迅、伍起予及曾孚先等人的有关外科学著作基础上进一步整理而成。全书分为上、中、下3卷,共60篇, 载有痈疽治疗方剂、点烙法、针法及甲疽代指嵌甲方、金疮箭镞伤竹木刺汤火方等数篇。所论多采自前贤之说,并结合作者个人临床经验,指出痈疽病机多为体虚热而荣卫否涩,辨证先须明辨阴阳之证,更当诊其脉与外证,以为权衡。强调“辨之早,治之速”。
该书在痈疽辨证上。强调应根据经络虚实进行辨证施治。书中还具体详述了表里辨证、切脉辨证、阴阳辨证和手法辨脓等辨证方法。在辨证上继承了华佗的脏腑辨证法,根据发病部位,归于所属脏腑。如“发于喉舌者,心之毒;发于皮毛者,肺之毒;……”为辨证施治提供了依据。书中不仅对痈疽善恶、生死形症、逆顺等方面辨证入微,且对每一个细小的兼证也注重辨析。如对痈疽口渴、多汗等的辨证亦详。该书开创了外科疾病辩证施治之先河。认为外科用药当根据经络虚实情况,不可拘泥热毒内攻之说而专用寒凉攻伐之剂。如强调区分“是痈是疽、是虚是实、是冷是热……对症用药”。要求对外科疾病的辩证论治从整体观念出发,主张内治、外治相结合,因此书中不仅内服方剂的数量增加,而且在外科医疗技术上也有很大的进步。对后世外科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外科精要》提出了针法泄毒的原则和方法:“痈成脓则宜针,……可以横直裂开五、六寸许,取去毒血,……疽成脓则宜烙,用银篦大寸许,长六寸,烧赤频烙患处,以脓出为效。”上述方法现在虽不用,但在当时为痈疽切开排脓的有效手术。盖痈居浅在表,故用针裂开泄毒:疽居深在里,故用烙法穿过厚度而直捣脓腔。书中论述灸法的有十八论之多,而专篇讲灸法的有九论。此外,书中还论述了隔蒜灸、骑竹马灸等灸法的具体操作方法和适应证。尤其独特的是,灸法不仅用于阴寒证,也用于阳热证。如一儒者患背疽“肿焮痛甚,此热毒蕴结而炽盛,用隔蒜灸而痛止。”其灸法治疗痈疽已达到炉火纯青之境界。
《外科精要》且文字精炼,方论并重,切合实用,于临床及科研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外科专书。该书刊出后不少医家如朱丹溪、熊宗立等人都给以校注或补遗。明时著名医家薜已曾对此书予以增损补注,并附若干验案,收入《薛氏医案》中,此外近代又有人将本书改题为《外科宝鉴》刊出。
此本加入明代著名医家薜已补注附录一卷,为明嘉靖刻本,今藏国家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