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唐显庆四年(657年)由
苏敬等20多人集体编纂完成,系统地总结了唐以前的中药学成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国家颁布、具有药典性质的本草著作,比欧洲最早的《纽伦堡药典》(1542年)早800多年。
《新修本草》共54卷,包括正文20卷、目录1卷,《新修本草图》25卷、目录1卷,《本草图经》7卷。《本草》部分主要在梁
陶弘景《本草经集注》的基础上增人部分新药和注文重新编订而成,共收载药物850种,分为玉石、草、木、兽禽、虫鱼、果、菜、米谷、有名未用9类,主要论述药物名称、性味、主治和附方等,在编写体例方面遵从朱墨分书的原则。《药图》根据实物绘制,《图经》是对《药图》的说明,主要论述药物产地、形态鉴别、采药时日和炮制加工等。书中订正药物纰缪400余处,增加药物百余种。由于当时正处于唐朝全盛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十分活跃,有不少外来药品通过贸易进入我国,如安息香、龙脑、胡椒、诃子、郁金、茴香、阿魏等。鸦片一物就是由波斯地区当贵重药物运进中原的。其中还记载了用白锡、银箔、水银调配成的补牙用的填充剂,这也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补牙的文献记载。
该书由政府组织编纂,在本草编纂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代表了唐代药学最高成就,是一部承前启后的巨大著作。此书的完成标志着中国药物学更向前发展。本书不仅流传广泛,而且流传时间也久。自659年始,直至10世纪中叶(宋代),这300多年中,日本和中国的医家都把它列为必读之课本。它传入日本最迟应在日本天平三年(731年),并很快被作为日本医学生的必修课。在日本古书《延喜式》中,有“凡医生皆读苏敬新修本草”的记载。
宋开宝以后,原本渐次亡佚,如今只有正经二十卷尚有敦煌写本、日本写本残卷。本草部分中的绝大部分为《开宝本草》、《嘉祜本草》、
《证类本草》、
《本草纲目》、《本草品汇精要》等本草文献所继承,图经部分收载于《蜀本草》及
《千金翼方》中。唐代陈藏器以此书为对象进行补遗解纷,编成了《本草拾遗》(739年)。此后五代后蜀及宋代诸官修本草,均以此书为蓝本进行补订。2008年有日本江户末期古抄本残卷十卷,自从2000年以来多次影印出版。另敦煌发现此书古抄残篇3种(见敦煌医学文献),流落海外。根据以上残卷及2008年保存在《证类本草》、
《千金翼方》诸书中的该书内容,日人冈西为人及中国人尚志钧分别辑复了《新修本草》。冈西为人《重辑新修本草》先后由台湾中国医药研究所(1964年)及日本学术图书刊行会(1973年)影印。尚志钧《唐 · 新修本草》于1981年由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敦煌写本《新修本草》共有6件,S.4534存卷十七果部、卷十八菜部之末和卷十九米部的个别药物,S.9443存卷十七果部二药残文,P.3714存卷十30种药,P.3822存卷十八菜部8种药,国家图书馆BDl2242和日本杏雨书屋羽40均为卷上序例,两件可以缀合。敦煌写本虽为断篇残帙,但为现存最早传本,片羽吉光,弥足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