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经》

2-1_新刊王氏脉经十卷
成书年代:西晋太康年间(280-289年)
成书作者:王叔和
古籍概述:《脉经》是西晋医学家王叔和编纂的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集西晋以前脉学之大成,促进了后世脉学的发展。全书共分10卷、98篇。
古籍介绍
新刊王氏脉经十卷  
新刊王氏脉经十卷   晋 王叔和 撰  宋 林亿等 校订  元天历三年(1330年)广勤书堂刻本

《脉经》是西晋医学家王叔和编纂的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集西晋以前脉学之大成,促进了后世脉学的发展。全书共分10卷、98篇。

王叔和(201-280年),名熙,字叔和,以字行。曾任太医令。王氏精研脉学,著《脉经》,认为“脉理精微,其体难辨”,若错辨脉象“则危殆立至”,故“撰集岐伯以来逮于华佗经论要诀”,收录大量《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文及扁鹊华佗的论述来详析脉理、陈述脉法、细辨脉象、明其主病;且于百病根源,各以类例相从;声色证候、治法宜忌,靡不赅备。此外,王氏还整理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后世《外台秘要》将其列为唐以前论治伤寒八家学说之一,其传本即为今之《伤寒论》。

王氏认为“脉理精微,其体难辨”,故参考《内经》《难经》扁鹊华佗张仲景等诸家有关脉学的论述,剖析脉理,条陈脉法,明辨脉象,说明主病。同时,结合疾病的声色证候,确立历法,告之宜忌。

本书10卷,97篇,约8万字。
      
卷一  论述人脉寸、关、尺三部,持脉之法有“浮、中、沉”,病脉体象有二十四种(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以及平脉、疾病将瘥和难愈的脉候。

卷二  论“关前”、“关后”的脉象以及寸口、人迎、神门等部位脉象的阴阳、虚实变化所主的脏腑经络病变,寸、关、尺各部脉象主病与治疗,奇经八脉的脉象主病。 

卷三  论脏腑的平、病、死脉

 卷四  论“遍诊法”与独取寸口法的各部脉象主病,杂病各种病脉,各种诊亏损、决死生的脉候。

卷五  辑扁鹊张仲景脉法,扁鹊华佗察色与闻声要诀。

卷六  论脏腑病机与病证。

卷七  论汗、吐、下、温、灸、刺、火、水等八法的适应证与禁忌证、热病诸证与死候。

卷八  论各种杂病脉证和治法。

卷九  阐述妇人、小儿诸病证的机理、脉证与预后。

卷十  为“手检图三十一部”,然图已亡佚,文字亦有残缺,唯存论脉的“前、后、左、右、上、下、中央”诊法及诸种脉象主病等内容。 

《脉经》对西晋以前的脉学成就进行了很好的总结,使脉学独立分科,促进了后世脉学的发展。该书成书于西晋太康年间(280-289年),《隋书 · 经籍志》最早著录此书。敦煌写本《王叔和脉经》残卷是现存最早传本。北宋时期,朝廷曾予整理刊行,南宋时《脉经》已有多种刊本。

经过历代流传,翻刊覆刻,传世刊本主要形成两大系统:一为嘉定元年(1208年)陈孔硕借医局建本,用阁本参订互考,刻于广西漕司,即广西漕司刻本。元代泰定四年(1327年),龙兴道儒学又据广西漕司本刻印,今存者有明成化十年(1474年)毕玉据泰定四年龙兴道儒学重刻本。另一系统为宋嘉定十年(1217年)何大任依加藏绍圣小字监本刊刻,即何大任刻本。

此本为元天历三年广勤堂刻本当从宋嘉定何大任本传刻而来。广勤堂为元时福建建阳名肆,书肆主人叶日增。建阳叶氏广勤堂刻书兴盛于元明之际,从元末叶日增至明代叶景逵,祖孙相继刻有《针灸资生经》、《增广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埤雅》、《唐音》等书。此本刊行影响很大,其后多有翻刻、仿抄及影印本。此元天历三年(1330年)广勤堂刻本旧藏清代藏书家黄丕烈处,后为国民著名出版家、藏书家张元济收藏,今藏国家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