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誉远

广誉远
公司名称:山西广誉远中药有限公司
成立时间:公元1541年(明嘉庆20年)
创  始 人 :石立生
总部地点中国·山西
经营范围:中药原料药、西药原料药、片剂、硬胶囊剂、软胶囊剂、颗粒剂、注射剂、大输液、口服液的生产、销售、研究。
品牌故事
广誉远国药的前身是始创于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的广盛号药铺,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药店之一。

广盛号药铺的创立要从明朝初年晋商的崛起说起。当时,明王朝为了防御蒙古各部南下骚扰,特在长城沿线设置了九边重镇,驻扎着百万军队,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驻军和马匹,必须要大量的军饷粮草才能维持,当时,明王朝推行开中制作为解决军饷的重要手段,即由商人承办边镇需求的粮食等军需物资,这便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军事消费区。九边重镇中,大同、偏关和宣府镇都在山西境内,山西商人抓住了历史机遇,踏上了漫漫商路。因为晋中物产丰富,当时的太谷、祁县、平遥成为晋商的三大发源地。

随着商业的兴旺,太谷日益成为富庶之地。史书记载,当时的太谷,在外为官宦者甚众,且大都在家乡置产经商,于是,太谷成了当时商业繁盛之区,成了晋东南、晋中、张家口、河南等地商业集散中心,时有“小北京”、“旱码头”之称。而在当时,游走于富商官宦之间的家庭药铺也适时兴起,广盛号药铺便是当时最早涉足富户生活的药铺之一。

明朝嘉靖年间,山西襄垣县的一位名老中医——石立生,行医到了太谷县城,他经常出入于官宦富户之间。久而久之,就医的人越来越多,没过几年,石立生便积累了白银数百两。

公元1541年,为了适应太谷当地对医药的需求,石立生在太谷城的钱市巷开设了一家民间的家庭药铺——广盛药铺,悬壶济世的同时,兼售自行配制的各种药物。由于医术高明,又有配药的方便,广盛号药铺盛名日益远播。  

广盛号药铺创立之前,由道家方士邵元节、陶仲文根据《云笈七笺》中的“老君益寿散”,加减化裁,为嘉靖皇帝量身定做的御用圣药——龟龄集,一直是在皇宫里秘密升炼。后来,为嘉靖皇帝监制龟龄集的医药总管(陶仲文的义子,原籍在山西太谷),在告老回乡时,将龟龄集的处方悄悄带回了太谷,在自家升炼享用,也偷偷馈赠亲友……,在后来的历史变迁中,龟龄集的处方便辗转传入了石立生创立的广盛药号。

龟龄集古药方

拿到龟龄集的升炼处方时,石立生老医生已经年近八旬,且无儿无女,自感后继无人,当时,为了炼制龟龄集,并在广盛号药铺销售,他也需要筹集更多的资金,以准备原料和升炼用的一些设备,当时太谷县有名望的官僚绅士,太谷阳邑旺族杜振海,与老医生的关系甚密,石立生便将经营了数十年的药铺以三百两白银转让给了阳邑杜氏。  

不久后,石立生老医生去世,接手广盛号药铺的杜氏扩充资本,改进经营……,广誉远400余年的历史也由此拉开,而在广誉远400余年的历史发展中,曾用过“广升远”、“广升誉”、“延龄堂”、“广源兴”等多个字号。1955年公私合营为“山西太谷广誉远制药厂”,1973年更名 “山西中药厂”,1998年企业改制为“山西广誉远国药有限公司”,2003年8月企业与西安东盛集团重组,更现名。  

广誉远是中国从事中药生产最古老的中药企业之一,曾与北京的同仁堂、杭州的胡庆余堂、广州的陈李济并誉为“清代四大药店”,但是比其他三家早上百年历史之远。

广誉远 古训

      广益远古训:非义而为 一介不取 合情之道 九百何辞。




龟龄集、定坤丹国家保密品种的申报
 

               
龟龄集 70年代小瓶包装(图左)
龟龄集 清代广升誉小药丸(图右)

保密品种是我国为保护自主知识产权而采取的最高行政保护措施,是由国家科技部和国家保密局共同认定。一旦认定为保密品种就上升为国家秘密的高度,任何企业及个人不得仿制,这就保证了龟龄集和定坤丹的独家性。更重要的是避免了两品种被仿制的威胁。经过专家论证,2004年龟龄集被国家科技部、国家保密局联合认定为保密处方及工艺技术,定级为秘密级,保密10年(证书编号为:龟龄集MMJS2005YY024;定坤丹MMJS2005YY023)。

 “中华老字号”的认定工作。

 
龟龄集 民国九年出产的药瓶(图左)
龟龄集 民国时期商标注册、企业发票及打假声明(图右)

广誉远虽然具有460余年历史,但此前没有被认定为“中华老字号”企业,这失去了国家很多的政策优惠支持。2006年初,国家商务部对“中华老字号”企业进行重新认定,公司积极准备,多方搜集历史资料,多次与国家商务部沟通,使得广誉远顺利进入商务部首批认定的430家“中华老字号”企业名单,也是山西省唯一入选“中华老字号”的医药企业。对“中华老字号”企业,国家商务部将从知识产权、网点保护、融资信贷、创新产品和服务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




男科“圣药” - 龟龄集

龟龄集龟龄集 70年代至2003年包装(图左)
龟龄集 清光绪三十三年包装(图右)

方剂出处:《何氏济生论》卷七。

主要成份:人参、鹿茸、海马、枸杞子、丁香、穿山甲(用代用品)、雀脑、牛膝、锁阳、熟地黄、补骨脂、菟丝子、杜仲、石燕、肉苁蓉、甘草、天冬、淫羊藿、大青盐、砂仁等药味。

功能主治: 强身补脑,固肾补气,增进食欲。用于肾亏阳弱,记忆减退,夜梦精溢,腰酸腿软,气虚咳嗽,五更溏泻,食欲不振。

龟龄集具有强身健脑、调整神经、促进新陈代谢、增强肌体活力等功能,是国产成药之中的一大珍品,是我国产生最早且流传至今保存完好的唯一的中药复方升炼剂。龟龄集以独特的传统升炼技术炼制而成,迭经四个多世纪的实践,功效卓著,被我国古今医学界誉为“补王龟龄集”。龟龄集是我国四大保密处方之一。其中医学原理源于道臧丹经和黄帝内经,其处方出自明代嘉靖年间,取名“龟龄集”,意为灵龟长生不老。

明代中叶(1522年),嘉靖帝即位,颁发诏书广集长生不老药,方士邵元节和陶仲文从《云笈七笺》中“老君益寿散”中取长补短,加以增删,并采用炉鼎升炼技术,制成了号称可以长生不老的“仙药”,献给皇上,嘉靖帝服用后,果然身轻体健,连续生了八个儿子和五个女儿。嘉靖龙颜大悦,亲赐药名“龟龄集”,以示服用此药可以获得像千年神龟那样的高龄。在古代,“龟”被列为“四灵”(龙、凤、龟、麟)之一,象征着长寿祥瑞。邵元节和陶仲文因而得到皇帝的宠幸,位跻三公。龟龄集从此成为内宫“御用圣药”,被嘉靖所独占。  

当时,陶仲文有个义子,原籍太谷人士,他在义父陶仲文的指导下具体担负着升炼龟龄集的差事,并兼任皇室医药总管。邵、陶死后,他随即告老还乡,悄悄将龟龄集的处方及工艺一同带回太谷(注:目前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只有龟龄集的记载,而没有龟龄集的制作工艺)自家升炼服用,并做为珍贵礼品馈赠亲友。后来,此药方辗转传入“广盛药店”(即山西广誉远国药有限公司前身),从此,龟龄集便成为山西太谷的传统名牌良药流传下来。

           
龟龄集 产品说明书清光绪三十三年(图左)
龟龄集 清光绪初年包装(图右)

四百多年间,疗效卓著,享誉海内外历久不衰。龟龄集  组方依据传统医学“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的整体观念,采用天然动植物,包括天上飞的(蜻蜓等)、海里游的(海龙、海马等)、地上跑的(鹿茸等),集东西南北中各种名贵药材于一体。其配方独特,炮制方法也别具一格,如鹿茸,一般药都用黄酒炮制,在此方中却用陈醋炮制,而熟地、天冬、枸杞却用黄酒制,淫羊藿更是用牛奶制,其余原料则分别用蜂蜜、姜汁、椒水等独特制法, “日晒夜露”,经81道工序精心炮制,使其具有强身健脑、调整神经、促进新陈代谢、增强机体活力等功能,最终达到补而不腻,阴阳平衡,扶正驱邪的目的。龟龄集是传统医学中一种补肾填精、壮阳培本的长寿药方,常用于阳痿、早泄、遗精等症,素有男科“圣药”美称。

这样,龟龄集用银锅炮制,除能确保工艺的安全可靠外,更是向患者确保药品质量的最好说明。

龟龄集酒 近代包装


龟龄集保健酒系列产品是以独特大曲工艺酿造的杏花村优质汾酒为酒基,加入龟龄集后经独特工艺酿造而成,既秉承了龟龄集处方严谨、制艺精湛的特点,又使中药有效成分更容易被人体吸收,从而达到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增强人体免疫力的功效,堪称抗衰老、健体魄、补虚养颜、延年益寿的最佳高级滋补酒。  

“龟龄集”2008年8月被国家文化部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银锅----龟龄集特殊的升炼工具

龟龄集作为我国中药复方升炼剂的代表,同其它丹药一样,都有一个炉鼎升炼的过程。一般来说,用于升炼的炉鼎多为普通金属器皿,而龟龄集的升炼却一直强调使用贵金属----银,考证龟龄集的产生及组方特征,发现这一要求除有着当时制药者渲染药品制作的神秘色彩以提高药品身价外,更多的是源自其缜密的组方理论和严格的工艺要求。  

数百年间,龟龄集升炼工具一直延用“泥锡锅”。制作方法:用大铁锅一口,先在锅内铺泥约5寸,风干后上面放置预制锡锅一个(锡锅内径约6寸,高约12寸,比装药粉的银锅直径和高度约加大一寸,银锅厚度8分),在银锅外围抹成陡坡状泥壁,泥壁底沿厚约3寸,上口厚约1寸。抹成后晾晒干透即成。升炼时木炭在此泥锡锅底下燃烧,火力透过铁、泥、锡各层,导至银锅内部(注:在此期间,升炼温度完全靠师傅的经验掌握)。升炼时间为36天,期满,剥取银锅外面泥层,出药后晾在木盘内,冷却后过箩,装磁罐,封口,储存,用时取出包装。上世纪70年代,在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指导下,龟龄集升炼大师与太原理工大学专家共同研制成功的我国第一台龟龄集升炼设备,更新了延续数百年来的古老升炼技艺,实现了升炼过程的自动化。  

首先,作为道家思想的产物,龟龄集全面地体现了阴阳五行学说的精髓,通过用银器升炼的方法,结合炮制过程中对药物的烧炭法,火燔法,水浴法等直接应对五行的“木、火、土、金、水”,不仅使药物的作用归属于五脏,而且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相互平衡的法则,使整个处方得到水火既济之妙。

其次,银器有非凡的杀菌能力。据测定,一公升水中,只要含有一千亿分之二克之微的银离子,便能将水中的细菌全部杀死。难怪有人将银子誉为“永久性杀菌剂”。龟龄集产生的时代,还没有完善的灭菌设备,通过银锅的升炼,能有效杀死药品中的细菌,确保用药安全,并且可使药品长久保存。

最后,银器在古代常被用来作测试毒品的常用工具,虽然经现代科学研究发现,银器只有与含硫物质接触才失去原有的光泽,但在当时,银器仍是民间最信奉的测毒工具。

 



女科“圣药” – 定坤丹

 
定坤丹 近代包装(图左)
定坤丹 70年代包装(图右)


方剂出处:由清·竹林寺僧《竹林女科证治》“补经汤”方加减而成。

主要成份:人参、鹿茸、藏红花、鸡血藤膏、三七、白芍、熟地黄、当归、白术、枸杞子、黄芩、香附、茺蔚子、川芎、鹿角霜、阿胶、延胡索、肉桂、甘草、砂仁等。

功能主治: 补气养血,舒郁调经。用于气虚血亏,肝郁不舒引起的经闭不行,月经不调,腰酸腹痛,通经漏下,妇女不孕。

定坤丹 民国时期包装(图左)
定坤丹 产品说明书民国时期(图右)

功能主治: 补气养血,舒郁调经。用于气虚血亏,肝郁不舒引起的经闭不行,月经不调,腰酸腹痛,通经漏下,妇女不孕。

定坤丹为女科圣药。是与龟龄集同享盛名的国产妇科成良药。定坤丹又称“定坤丸”,是著名补血养血调经药。本药因能治疗女子月经不调,坤指女子而故名,定坤意为女子子宫得到安宁。定坤丹是清?竹林寺僧《竹林女科证治》“补经汤”方加减而成。定坤丹对妇女身体虚弱,气血瘀滞,经期腹胀腹痛,月经不定期,经血量过多或过少,子宫寒冷、崩漏不止以及食欲不振等症均具有良好功效。更年期妇女常服能提高体内雌激素水平,增强抵抗力,使更年期泰然度过。1916年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中,曾获得一等优质奖。

定坤丹 清代包装

在中国末代封建王朝的清宫后院,一些嫔嫱侍女甚至后妃,由于长年累月的宫禁生活,思想抑郁、精神苦闷,因而她们大都患有郁血病症。清初,乾隆皇帝在乾隆四年(即1739年),趁太医院召集全国名医聚集京城编纂《医宗金鉴》之际,诏令将妇女郁血病的医治列为研究内容(主要为宫中皇后、妃子服务)。  

由于以英谦为首的医学界巨匠荟萃,集思广益,很快拟就出一个处方,施以临床,果然功效显著。乾隆大喜,就把这个药命名为“定坤丹”。意为“坤(坤:旧指妇女)宫得到安定”。同时将定坤丹列为“宫帏圣药”,专供内廷使用。  

当时,有个监察御史孙廷夔,系山西太谷人,他在明朝皇室太医邵元节、陶仲文二位的指导下,为皇帝炼制龟龄集,并兼任皇帝的医药总管,邵、陶死后,他告老还乡时,便将龟龄集及定坤丹处方悄悄带回,在自己家里升炼仅供自家眷属服用,并赠送至亲知己。当时社会有“孙氏定坤丹”之称,这是定坤丹从宫廷流入太古之始。其后人即以此为营利手段,取名延龄堂。  

后来,定坤丹处方辗转机缘落入当时私人药店“广盛号”(即现在广誉远国药前身),作为商品制售。由于服之奇效,声誉鹤起。

定坤丹 清代包装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慈禧太后避乱西逃,一路上山高水低,颇受了些颠沛之苦。待行到山西太谷时,终于打熬不住,一时妇科病复发痛苦不堪。幸亏及时服下了县令进奉的两粒当地名产定坤丹,方才诸痛消失,得以西行成功。慈禧感念此药功力不凡,为定坤丹御笔亲题“平安富贵”。  

据传,太平天国攻克南京之后,分兵北上,天王洪秀全命令其部将孙某在攻克山西时,要保护制造“定坤丹”和“龟龄集”的药店,并要将药店成员和设备全部迁移南京。后来太平军失败,孙某在未打到山西以前就阵亡了,以致南迁计划未能实现。

定坤丹组方有个特点,就是既用“人参”,又用“五灵脂”。从中药配伍禁忌来说,这两药属于“相畏”,不能一起使用。但定坤丹是“参、脂”同用,在数百年的临床实践中,从未因此发生任何不良效应,甚至任何事故。这不仅是定坤丹的一个特点,也为探索研究中药理论提供了实践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