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逢春

汪逢春

汪逢春(1884-1949年),原名朝甲,字凤椿,悬壶北京时改用“逢春”,江苏吴县人,为当时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毕生热心于中医教育事业,努力提携后学。1938年曾任国医职业公会会长,并筹办《北京医药月刊》;1942年在北京创办国药会馆讲习班,为培养中医人材做出了贡献。学术上擅长时令病及胃肠病,对于湿温病亦多有阐发。著作主要有《中医病理学》、《泊庐医案》等。


汪氏出身望族,先世以儒为业。汪逢春行六,自幼随诸兄习举子业,兼从吴中名医艾步蟾先生学医。光绪末年(1906年)自苏州进京,拜著名御医力轩举为师,尽得其传。1911年后,设诊于北京前门外西河沿五斗斋,后迁至西河沿江苏会馆,斋名泊庐。1929年担任北京中医考试委员。1938年,当选北京国医职业分会会长。1939年创办《北京医药月刊》,自任主编,后因经费不足被迫停刊。1942年创办“北京医学讲习会”、“中药讲习所”,并设有中医临床讨论会、诊所。之后,一直在京应诊。门人弟子著有《泊庐医案》。


汪逢春精究医学,博览群籍,虚怀深求,治病注重整体观念,强调辨证施治,在京悬壶,门庭若市,妇孺皆知其名。《泊庐医案》一书序云:「汪逢春先生诊疾论病,循规前哲,而应乎气候方土体质,诚所谓法古而不泥于古者也。每有奇变百出之病,他医束手者,夫子则临之自若,手挥目送,条理井然,处方治之,辄获神效。」他一生忙于诊务,无暇著述,仅见有:《中医病理学》(1942年,北京医学讲习所铅印本)《泊庐医案》(1941年,谢子衡等学员手辑,华北国医学院铅印本)《今冬风湿症之我见,愿与诸同人商榷之》刊《北京医药月刊》第二期(1939.2)《猩红热与痧疹之分辨》刊《北京医药月刊》第四期(1939.4)《为本市小儿科专家谨陈刍言,希鉴纳之》刊《北京医药月刊》第五期(1939.5)

《泊庐医案》是门人弟子辑录的,可代表汪逢春先生的学术思想和医疗经验。他去世后门人冯仰曾医师曾在《中医杂志》一九五八年八月号中介绍医案数则。北京中医学院温病学教授赵绍琴医师曾在他所编着的《温病纵横》中洋为介绍其业师汪逢春治麻疹经验。「麻疹初起,风热内蕴,肺先受邪,咳嗽声重,鼻塞流涕,夜寐不安,小溲色黄,舌绛苔厚,脉象滑数。治以清风热而兼透疹。宜避风慎口,防其增重,疹不出者加防风三分。」「麻疹合并肺炎,风湿蕴热,互阻肺胃,势将咳逆致厥。治宜宣化肃降,清热化痰。」治猩虹热的经验:「温毒化热发斑,胃肠积滞尚重,深恐神昏致厥,饮食寒暖皆需小心,防其增重,禁用风药。」语虽不多,字字珠玑,理法方药护,无不悉备,堪为后世法。

汪先生一生信佛,喜读书,二者常结合在一起,自来京住在江苏会馆起,题书斋曰“五斗斋”。    汪逢春是中国近代的中医名家之一,他精究医学,博览群著,虚怀若谷。治病注重整体观念,强调辩证施治,在京悬壶,门庭若市,妇孺皆知。同时他医德高尚,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