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执中

王执中

王执中(约1140—1207),字叔权,浙江瑞安人,宋代名医之一。据记载,名医王执中乾道五年(1169年)进士,官从政郎,澧州教授,将作丞,兼攻医药。他善于吸收各家之长及民间疗法,重视针药而尤推崇灸法,于腧穴之整理和考证卓有贡献,对后世针灸学之发展颇有影响。王氏重视对民间疗法的收集,常采用一些民间土法、验方治病,并常亲自体验针灸疗法的作用,王氏还极力反对避时论和人神之说,对遵循古书旧说,不按病变盲目施灸也提出批评,反映出他具有客观的研究态度和科学的治学精神。
学术观点
王氏十分推崇灸法,对灸法的处方配穴,体位选择,壮数多少,艾炷大小,施灸顺序以及对于灸后护理,都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其具体方法又可分为灸劳法、灸痔法、灸肠风、灸发背法、膏肓俞灸法、天灸、四花穴灸、隔盐灸、隔蒜灸、隔姜灸、隔泥灸、附子饼灸、巴豆饼灸、艾条温灸以及脚气八穴灸、秦承祖灸鬼邪法、小儿胎疝灸等,可谓集宋以前艾灸治疗之大成。

王氏亦特别强调辨证论治,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治疗手段,王氏认为治病应以调理脾胃为本,凡与脾胃有关的腧穴均作了详细论述。王氏重视脾胃的观点亦体现于其针灸养生之论中,强调平时常灸气海、关元、足三里等穴,健运脾胃,强壮元气,对健身防病之重要作用。

他还提出“中指同身寸”的取穴标准,以及压痛点与疗效之间的关系,认为“以手按之,病者快然”,对增强疗效都具有一定意义。
学术成就
《理伤续断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骨伤科专书,内容比较丰富,并有着相当高的学术价值,反映出我国在九世纪前骨伤科理论和技术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蔺道人的学术思想源于《内经》和《难经》,以气血学说为立论依据,继承了葛洪、《千金要方》和《外台秘要》等骨科方面的学术成就而有所创新。他在书中所叙述的诊断治疗方法和步骤,强调运用麻醉、拔伸之牵引,收入骨、捺正之复位,夹缚之小夹板固定,外敷内服药物及早期之全身和局部活动等,在现代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时仍被有效运用。他第一次倡导和规定了骨折脱臼等损伤的治疗常规;并对复杂骨折的外科手术、手法整复原则和治疗技术亦有创造性成就,他已明确提出处理复杂骨折的原则;同时,他还非常重视方药在骨科的运用,书中载40余方,有洗、贴、掺、揩以及内服诸方,奠定了骨科辨证、立法、处方和用药的基础。
主要著作
撰成《针灸资生经》7卷(1220年),对宋代针灸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另著有《既效方》、《读书后志》,均佚。

《针灸资生经》中共收载经穴单穴51个,双穴308个,总计359个,仿《甲乙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体裁,以头、面、腹、背分部,手足分经的形式排列。

《既效方》——王执中很重视搜录民间医药经验,经常接触农民,走访郎中、药贩和药铺等,对民间所掌握的一方一药均加以记录。经反复试用后,把确有疗效的保留下来,结集一部《既效方》。

根据《明堂上下经》、《千金》《外台》等书,遗缺者补入,谬误者宗《素》《难》以正之。对全身穴位名称,取穴方法,体表定位,进针深浅,以及注意事项,进行了认真的考证,并刻印了腧穴图象46幅,纠正了部分穴位中存在的谬误达46处。在考证的基础上,他对临床上有效的奇穴都分别列于各篇,又在《铜人》所记经穴的基础上,增加了眉冲、督俞、气海俞、关元俞、风市等5穴,对考证和整理经穴有一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