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天益

罗天益
      罗天益(1220~1290年),字谦甫,元代医家,约生于金兴定四年(公元1220年)。他幼承父训,有志经史,学医于李东垣,又向窦汉卿学针法。李杲身后,他整理刊出了多部李杲的医学著作,对传播“东垣之学”起到了重要作用。他精研素、难,师承东垣,旁及诸家,又参以己见,著成《卫生宝鉴》一书,其论“有裨于前人之未备”,能“嘉惠后学,翼羽医教”,对中医学术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罗氏故里
      罗氏之故里,有真定、藁城二说,如《新元史》卷242《李杲传》云:“弟子罗天益,字谦甫,亦真定人,能传其学”;明·徐春甫《古今医统》云:“罗天益,字谦甫,真定人,东垣弟子”;第四版教材《中医各家学说》罗天益条下亦云:“元代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人”。清·黄虞稷《千顷堂书目》补元人著作有:罗天益《卫生宝鉴》二十四卷,注:“字谦甫,藁城人,东垣弟子”;光绪十年《畿辅通志》卷135《艺文略三》《卫生宝鉴》条云:“天益,字谦甫,藁城人”;商务印书馆1959年11月初版, 1959年11月上海第一次印刷《卫生宝鉴》出版说明中云:“罗天益是河北省藁城人”。

      通过多番考证,予认为“藁城”一说较为贴切。根据是:

      1. 有《千顷堂书目》、《畿辅通志》等书的记载。

      2. 《卫生宝鉴》卷十三疮肿门有“丙午岁,予居藁城,人多患疔疮,县尹董公谓予曰……君当舍手医之”、卷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条下有“癸丑春”为“藁城令张君”诊疾的记述。

      3. 《元史·地理志》云:“元代真定路领九县,有真定、藁城……”,在藁城下注:“太宗六年(1234年)为永安州,无极、宁晋、新乐、平棘四县隶焉。七年,废州为藁城县,属真定”。

      此可见,元代藁城隶属真定,如单言“真定人”亦无大谬,但失之笼统,有欠确切。
生平事迹
      罗天益约生活于13世纪,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杲的得意门生,在李杲门下十数年。1246年(宋淳祜六年)至1283年(元至元二十年) 间元兵南下,北方被元占领。他曾随军担任太医,行医于各地,还几次到六盘山为丞相和官员治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1216 年(元世祖中统二年)夏,元朝中书左丞董彦明率军攻打济南,时值盛暑,军人饮冷,痢疾、时气流行,罗天益采用自制方和古方结合,使军中患病者大多治愈。
学术观点
      罗氏以《内经》及东垣学说为指导,提出了“脾胃人之所以为本者”的学术主张。在治疗中十分强调温补脾胃,钩玄东垣针法之精华,处方着重于中脘、气海、足三里三穴,而且其中绝大部分是以灸治获效。他的学术思想遥承于洁古,授受于东垣,又突出脏腑辨证、脾胃理论、药性药理的运用的“易水学派”特色,成为易水学派理论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承前启后的一位重要医家。
主要著作
      《卫生宝鉴》(1281年)是罗氏的代表著作。全书二十四卷,补遗一卷,包括“药误永鉴”、“名方集聚”、“药类法象”、“ 医验记述”等四方面内容。《卫生宝鉴·蒋用文序》云:“论病则本于素、难,必求其因,其为说也详而明,制方则随机应变,动不虚发,其为法也简而当,大抵采摭李氏平日之精确者,而间櫽括以己意,旁及诸家者也。……罗氏深得李氏不传之奥,其处方立论不偏于一,而于针法本草,莫不备述,实医家至要之书。……李氏之学,得罗氏而益明。”这是对该书较为中肯的评价。

      他的主要学术思想反映在此书中,在《名方类聚》篇内,列有针法门,并最先收载他辑注的窦汉卿《流注指微赋》。罗天益用灸法以温补中焦,不仅能治中焦不足的虚寒证,而且还可以治疗气阴两伤的虚热证,罗氏能补其师之不足,并发展了刘河间热证用灸,李杲甘温除热的理论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金元四大家的针灸学术思想。另著有《内经类编》、《药象图》及《经验方》、《医经辨惑》(见刘因《静修文集》)等书,均佚。经过整理的张元素的著作有《洁古注难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