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物药具
历代名医
医药典籍
百年老号
藏品阁历程
关于我们
薛己
关闭
返回上一级
薛己
薛己
MORE+
(1486-1558年),字新甫,号立斋,明代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家为世医,其父薛铠亦为当时名医。薛己年幼时继承家学,从其父学医业,是一位临床大家。于内、外、妇、儿、口齿、骨伤诸科,无不擅长,且在学术上能旁通诸家,可谓博学多才。在正德年间,被选为御医,选拔南京院判。嘉靖年,又任太医院使。当时,丹溪之学盛行,医家多重视寒凉降火,克伐生气,产生流弊。针对这种情况,薛氏根据前人的经验及自己的潜心研究,自立一家之言,融东垣脾胃之说及王冰、钱乙肾命水火之说于一炉,重视先后二天的辨证,治疗用药倡导温补,对后世温补学派的产生与形成,颇有启发。
薛己重视脾胃,他说:“《内经》千言万语,旨在说明人有胃气则生,以及四时皆以胃气为本。”薛氏接受李杲的学术观点,提出“人得土以养百骸,身失土以枯四肢。”“人以脾胃为本。”但是,薛氏又有不同于东垣之说的内容。薛氏重视脾气下陷,与东垣“阴火上乘土位”之说则不尽相同。又如,其论治头面部疾患时,指出:“脾胃发生元气不能上升,邪害空窍,故不利而不闻香臭者,宜养脾胃,使阳气上升,则鼻通矣。”亦是强调脾气升阳的作用。至于脾胃虚损导致血虚者,薛氏又指出脾不仅可以统血,又是生血之源。
薛氏不但重视后天脾胃,而且又十分重视先天肾命。薛氏接受王冰之说,补肾主张应以温补为主。薛己论治虚损虽有气血、阴阳之辨,治疗用药亦崇尚温补,然他治虚必言阴虚,重视肝、脾、肾三脏。
薛己的学术观点,是在深入研究前人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并结合个人临证心得总结而成的。在当时元末明初,世医浪学丹溪之法,恣用知、柏,流弊日深的情况下,薛氏敢于提出新的观点,在理论上重视脾胃,注重脾胃与肾命的关系,在治疗上善于温补,对明代以后诸医家逐步对肾命的探索引向深化有着直接的关系,薛氏本人不失为一位对明代医学发展有较大影响的医家。其著有《内科摘要》、《外科发挥》、《外科枢要》、《外科心法》、《外科经验方》、《疠疡机要》、《女科撮要》、《保婴金镜录》、《口齿类要》、《正体类要》、《本草约言》等,并对其父薛铠的著作《保婴摄要》、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王纶的《明医杂著》、陈文中的《小儿痘疹方论》等加以注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