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堂

长春堂
公司名称:北京长春堂药店
成立时间:公元1795年(清乾隆60年)
创  始 人 :孙振兰
总部地点中国·北京
经营范围:零售中西药、医用器械。
品牌故事
长春堂修葺后店面

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山东人孙振兰(人们称其为孙老道),用多年苦心经营积攒的钱财,在前门大街鲜鱼口胡同里的长巷头条北口挂上了“长春堂”的字号,形成了前店后厂,自制成药,加工药材和饮片,开始固定经营,结束了游方郎中的生活。老长春堂以经营人们喜欢的闻药为主,30年代达到鼎盛时期,先后在鲜鱼口一带开设了长春堂印刷厂、长春堂棺材铺、庆丰饭馆、油盐店、亿兆百货商店,又在东晓市开有东升木厂,在地安门开设了仁和堂药铺,连同外地分号,总共有八个店铺。当时的掌柜张子余被北京商界称为四大巨子之一。

遥想民国初年,国力衰弱,列强军阀争战不已,洋货日货充斥市场,其中日本的祛暑药“仁丹”和“宝丹”在中国大肆宣传,几乎每个城镇的大街小巷都贴有仁丹广告。 为了抵制日货,长春堂的掌柜张子余先生和药师蔡先生通力合作,在原避瘟散的基础上开发出紫、绿、黄、白四种不同颜色的新剂型避瘟散,不同颜色针对病人的不同症状。

长春堂避瘟散八卦形小盒

新型避瘟散是装在一个八卦形的小盒内,打开盒盖,用指头蘸上一点往鼻孔里一揉,深吸气,立即感到一股清凉气息由鼻而入,沁人肺腑,周身舒畅、清爽。

避瘟散印刷包装纸、使用说明和宣传广告

除了剂型,他们还完善了与生产配套的印刷厂,专门印刷包装纸、使用说明和宣传广告,开设了铸造锡制八卦药盒的生产车间,形成了采购、制造、包装、销售一条龙的生产规模,有效地抵制了日货,占领了市场。到30年代,年产量已达到250万盒,不仅行销国内,还销往泰国、印度尼西亚、缅甸等东南亚国家。那时京城的大小百货店、小杂货铺、茶叶店等都代售长春堂的避瘟散。

但到了日伪时期,长春堂劫难接二连三,先是日本宪兵队绑架掌柜张子余,令其家属以200两黄金赎身。接着,长春堂失火,工具、药材付之一炬,不禁有"鲜鱼口内薄何香"之叹。当时不仅自家损失,因火势蔓延到华乐戏园和富连成科班的戏衣箱,加上各方面的勒索,长春堂又赔了20多万元的损失费。后来国民党将张子余关押了9个月,又以300两黄金赎身。新中国成立前,长春堂已是满目疮痍。

建国后,长春堂获得了新生,药店从鲜鱼口内迁到前门外大街路东,扩大了门面,改进了生产,扩展了业务范围,随着前门商业大街的繁荣,长春堂的业务量不断扩大。在避瘟散、太极丹停产以后,参茸则成为长春堂的招牌。

进入90年代,长春堂药店不断发展,对房屋进行翻新扩建,建成了地上三层、地下一层 ,具有民族风格、雕梁画柱的新营业楼,于1996年6月18日重张开业,成为前门商业大街的新景观,还被国家授予“中华老字号” “北京市旅游定点商店”等荣誉称号。开张当天,全国政协副主席洪学智、前卫生部部长崔月犁、前北京市领导段君毅、焦若愚亲临现场,为长春堂201周年重张开业剪彩;全国政协副主席程思远先生为长春堂留下墨宝:“作好药品供应,为人民健康服务”;崔月犁先生的墨宝 “中药是中华国粹,要努力发扬光大”;这极大地鼓励了新一代长春堂人。他们决心继承发扬老字号的优良传统,重树店训“与人为善,正道而行”,积极发掘中医中药的遗产宝库,以饱满的热情、周到的服务,迎接海内外八方宾客。
招牌药
避瘟散

消暑闻药避瘟散具有香、凉、祛瘟消暑的效用,芳香开窍,提神醒脑,祛邪气,药效迅速。取用少许抹入鼻腔,清凉感直通心脑。在30年代的老北京曾经流传过“暑热天您别慌,快买暑药长春堂,抹进鼻孔通心腑,消暑祛火保安康”的顺口溜,盛夏时节,到长春堂购买避温散的顾客络绎不绝。




无极丹(包装盒上可见)

适应症:夏令暑热,晕车晕船,饮酒过度,呕吐恶心,头目眩晕,食积不化

用量:大人每服十粒活二十粒,小儿每一岁服两粒。

用法:以开户苏送服,孕妇忌服用。



无极丹包装